能接受的。
再加上祥符帝近来越发不堪的种种行为,才让他终于动了废帝之心。
周国需要更好更出色的皇帝来领导。
他也需要去为对抗小西天做准备。
可是杨郢和孔嵬都不理解,杨郢断然摇头,沉声说道:“此事我不会准的。”
“废帝之举太过出格,更何况陛下嫡子只有陛下一人,难道再选嗣子?这于礼不符,更难堵住天下人之口。”
“一但做了这种事,你、我,都将会被骂做篡逆之臣;以后也必将为新君所不容!”
杨郢对此事有着深深的顾虑。
一来是他的思想偏保守,不管李青有什么理由,不管祥符帝做的再不堪,那也是顺位继承的皇帝。
二来没有合适的人选,元符帝子嗣并不多,其中嫡子就只有祥符帝一人。
庶出的子嗣倒是有好几个,但那些也大都才干平平,而且让庶子继位也不符合礼数,会引来朝野反对。
第三则为自己的声名还有家族考虑。
臣子废立天子,这是彻彻底底的权臣作为,势必会引来新君的忌惮。
可能他们活着的时候不会怎么样,但他们若是死了,家族后人必难保全。
出于这三点考虑,杨郢才坚决反对。
“我心中已经有了合适的人选。”
李青无视了杨郢的话,直接说道。
杨郢心中气急,但他也知道李青的性子执拗,于是冷哼道:“那你说是谁,让老夫看看他够不够资格!”
他已经打定主意,不管李青说谁,他都要反对!
于是李青平静地说出了一个名字。
“淮信王。”
听到这个名字后,整个大殿都陷入到了一瞬间的沉寂,杨郢张着嘴说不出话。
无论是谁他都可以反驳李青。
但唯独淮信王……他没法反驳。
孔嵬也瞬间明白了李青的想法和打算,摸着胡子道:“淮信王么……”
他一时间也不知道该说什么了。
因为淮信王确实相当合适。
首先从身份上来说,他是天符帝一母同胞的兄弟,是周皇室嫡系血脉。
其次从能力上看,五十多年和天符帝一明一暗,牵制朝臣和藩王;将两淮之地治理得井井有条,成为全国最富庶之地。
此外他还深得天下寒门子弟之心,礼贤下士的名声天下皆知。
能力、身份、手腕,都无可挑剔。
而且若是淮信王当了皇帝,肯定是不会对李青这些行废立之事的朝臣展开报复的,人家心胸气量摆在那里。
杨郢张着嘴,也不知道该怎么反驳李青,可让他同意的话他也很犹豫。
“两位大人觉得这个提议如何?”
“让陛下退位,淮信王代之。”
“淮信王曾帮助康帝、文帝先后登基,对大周的忠诚不必多说。”
“若是他成为新君,想必两位先帝在天之灵有知,也不会反对。”
李青再度说道。
令淮信王代替祥符帝登基,这不是他临时起意,而是经过一番深思熟虑的。
现在的情况只有这么做,才是最好的选择,也是最正确的选择!
李青的提议令杨郢很是犹豫。
因为祥符帝着实不堪,如果能让淮信王上台,对大周、对朝堂都是好事。
淮信王是改革派的坚定支持者,和元符帝的思想政见一样;而且他的手腕比元符帝更出色,肯定能成为一个明君。
可以臣子的身份行废立之事……
李青见到杨郢的神色,也知道他在犹豫什么,于是说道:“让陛下退位另立淮信王为帝,此事本王一力担之。”
“杨大学士只需要保持沉默即可。”
李青的意思很直白了,只要杨郢不提出反对意见就行,骂名和压力他来承担。
然而听到这话后,杨郢沉默了片刻,随后终于甜头看向李青,神色坚定地道:“不行,此事老夫也会参与的。”
“镇妖王一心为国,宁愿背负骂名也要行废立,老夫又岂能畏首畏尾?”
“若是如此,那老夫和宋珏、赵夔之流有何区别,也不过是尸位素餐罢了!”
杨郢虽然古板,但并不陈腐。
经过反复思量后他也觉得李青的提议可行,淮信王比祥符帝要更加适合。
而既然这是于国有利的事情,那他还畏首畏尾,担心骂名,那就是软弱无能!
做出这个决定以后,杨郢觉得心中念头越发通达,同时胸中多了一股说不清道不明的气息。
“这是、这是……浩然正气?!”
杨郢感受到着一丝气息后,先是呆滞,随后便激动得无以复加!
当时被赐予文位之际,他没能拥有浩然气,此事他一直引为人生的一大憾事。
因为就连宦官都能拥有浩然气,他身为堂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