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死也不收。给他们什么东西,他们都不要啊!我才让你们送给他们。你说说这样的军队,自古以来也没有。我一定要给这些孩子们点东西,才了了我的一点心意。"镇长听着真切,也无法拒绝,只好收下,说:“好吧,我就代表你转送过去”。
八路军三支队司令员马司令领导着部队,在战斗中成长,在战斗中整顿和提高。全体官兵上下一致,紧密团结,纪律严明,群众拥护,不愧是一支战斗力很强的人民子弟兵。
这支部队能够发展壮大到如此地步,因素有很多。其中一点,就是领导干部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上一回里已经提到,马司令与士兵同甘共苦、严守纪律的范例和平易近人、爱护部下的为人品德。
那么,有人大概要问了,构成马司令这些品德的素质是什么呢?其实,这些范例和品德,对马司令来说,仅仅是他的基本素质的一部分。因为他的基本素质用一句话简单概括,就是他的理想,他是一个有理想的有抱负的,有着想为人民做好事的人。
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马司令树立起的理想和人生观并为之奋斗,也是他多年探索的结果。他经历了一个对我党由不是太了解,再到一知半解,又到全面了解的过程;由耳朵听别人的评价,到亲眼看到,目睹一切实际行动,再由书面的言论到行动,从观察到体验,从景仰到信仰的过程。远的就不说了,要说马司令对八路军的接受,还应该是七七事变以后。
在此之前,他曾间接地知道一些使他振奋的红军长征故事,也了解一些使他钦佩的在西安事变中中共的主张。七七事变以后,是马司令为国家前途最为忧伤和最感痛苦的时候,也是他为抗日救国找不到出路的最苦闷的时刻。党中央的抗日主张和号召,给他带来了希望和光明。
再后来,听说了八路军首战平型关,重击日军,取得了大捷。给他增强了信心。紧接着山东省委先后派出干部到长山和清河地区,以英勇奋斗的行动,体现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一步一步,一日一日,他不仅耳闻目睹了八路军在中国这片土地上的作为,而且和他们共事,密切合作,共同抗日。
应该说,第一个引路人就是林山。自从马司令和林山长山相会,第一步,他就加入了外围组织民族抗日先锋队。第二步,就是使他认识到能够领导全国抗战救中国的只有共产党,并要求派人到长山去组织抗日。第三步,当姚仲明等我党人到达长山中学,又是马方晟,用他的社会地位和影响,默契配合,开展抗日起义的各项准备工作,并在几个紧要的关头,起到了别人不可代替的作用。第四步,到了组织起义,马司令就决心弃家舍业,带上家产积蓄上了黑铁山。第五步,在组织抗日武装的过程中,又是马司令再一次运用他在学校和社会上的威望,从精神到物质上,投入到这支队伍中来。第六步,他断然拒绝了国民党高官厚禄的诱惑,并顾全大局,不受挑拨,维护革命队伍的团结。第七步,他维护统一,服从整编,实现了他正式和公开接受共产党领导的愿望。第八步,他在部队中智勇作战,身先士卒,官兵一致,同甘共苦,严守纪律,处处率先垂范,体现了人的高尚品质。他这八部曲,是在短短的一年之中完成的,这样的人生飞跃也够动人的了。在这八步飞跃的基础上,他求进步并无止境。这个时机就是1938年7月在邹平城第二次部队集训。为了集训班的教材,他和杨副司令不是一人讲,一人写的吗?教材写出来是为了给学员们讲的,可是马司令是第一个受益的。他对教材中对人生观的探索深受启发。
马司令整理出那3份教材之后,先是自言自语地说∶"我曾明志,誓死为抗日救国献身,那时,可还没有认识到应为人类最灿烂最进步的主义事业贡献一生。如果能如此愿,那该多么高尚!"他又想∶“我不能只是在主义影响下奋斗,我也应该身临其境,成为我党的一员,得其真谛。”这时,杨副司令出现在他的面前,马司令激动地向杨副司令提了个问题,他说∶“杨副司令同志,我想加入共产党。”杨副司令没有思想准备,一下愣了。但他还是表示∶"好,马司令有此要求,我听了很高兴。我想,马司令要入党,非同一般,这事我得向政委报告。”
马司令这时才稍稍冷静了些,说∶"我想加入共产党,绝非一时冲动,而是多年观察和体验的结果。当然,昨夜你我整理集训班的教材时,你所讲的人生观,人为什么要活着,对我的启示很大。可以说这对我政治思想的进步,起了导火索的作用。”杨副司令热烈地握着马司令的手说∶“好,我们以后会继续深谈。”
一九三八年,金色十月,秋风送爽。鲁北大平原上的玉米、高粱已经收割,只有豆子还在地里待收。登高远望,整个视野都是金黄秋色。虽说鬼子来了闹得人心不定,可在这块土地上的农民,为了生存,总还得好歹种下点庄稼。到了秋收,也是辛勤劳动的报酬。从邹平城回首南望,那长白山脉,山峦起伏,峰岭重叠,群山环抱并拥托着的那摩诃山顶峰,依然像一位伟大的英雄巍然耸立。漫山的青石,透着一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