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甜瓜是一种长条状的甜瓜,市面上还有跟这种瓜类似的甜瓜,因为没有这种瓜脆,所以叫做‘羊角蜜’。
而这种‘羊角脆’是沧州的青县的一种本地土特品种,原来叫做脆瓜。后来为了防止品种老化,聘请了农业专家被这种瓜进行了改良,也就有了现在的‘羊角脆’。
这种瓜真的其貌不扬,外表灰白色看上去真不像个好吃的样子,但是味道超甜果汁超多。
萧鹏他们赶去了青县看到了这种瓜的种植。
他们去的时候正好是一茬羊角脆成果抢收上市的时候,两个人自告奋勇的上去帮忙,结果不到五分钟两个人就被赶到一边看着去了。
如果说有什么是萧鹏两人干不了的农活?采摘羊角脆就是其中之一。
在羊角脆采摘的时候最常听到的话就是‘别着急,慢慢来’!
这不是抢收么?怎么还‘慢慢来’?
原因很简单:这羊角脆真的是太脆了!
采摘这种瓜的时候是手轻轻扶着然后用剪子轻轻减下来。然后手捧着放在箱子里,而且放的时候绝对要轻拿轻放稍微一碰就碎掉!
摘下来的甜瓜首先要套上防撞网,然后再用胶带固定防止碰撞,即使如此还是要小心翼翼,因为运输途中还有可能因为颠簸等原因大概造成20%的损耗!
在这里采摘、装箱羊角脆的大多数都是女性,男性干这个活真不适合,大多数的男性在这里负责的工作就是把装箱的工作往车上搬而不是采摘。
而萧鹏俩人尝试了一下采摘,那是摘十个碎五对!
人家没揍他们俩就算是俩人运气好——你们是来帮干活的还是来捣乱的?
如果不是后来往车上装箱的时候两人很卖力,估计他们俩真的能被人赶走!
了解了‘羊角脆’后萧鹏不得不感叹大自然真的神奇。
为什么同样的品种在这里是‘羊角脆’在别的地方往往就变成了‘羊角蜜’?
最主要的原因竟然是跟这里的土壤有关系。
土壤和农业关系紧密这一点儿萧鹏是非常知道的,现在一船船的黑土正玩命的往国内运呢!但是这里的土壤还真不是类似于‘黑土’的肥沃土壤,而是属于‘盐化潮土’。
还记得萧鹏上学的时候学地理对国家的评价基本上都是‘地大物博’,长大后才知道咱们国家真不容易,地大物‘博’?应该用地大物‘薄’来形容更好。
西部南部都是高原,真正的平原就那么一点儿,还有那么多的人口,适合耕种的土地真的不多。
‘潮土’就是我国重要的旱耕地土壤资源,基本上咱们国家大部分的农田都是属于‘潮土’。
‘潮土’算得上是适合农耕的土壤,但是加上‘盐化’二字那就是会让农民头疼了。
再不熟悉农业的人也知道一个基本常识——盐碱地并不适合耕种!
这种土壤里因为含有盐分,所以会抑制根系水分吸收,这样的土壤并不适合农作物的成长,只有类似于沙枣、白柳、怪柳、甜高粱之类的耐盐碱植物适合在这样的土壤里种植。
但是这种土壤却非常适合瓜菜的种植。
瓜菜被盐碱地抑制了水分吸收,但是却有利于瓜菜糖分积累——想想西部地区那些贫瘠土地地区种植出来的蔬果基本上都特别甜就是因为这个道理。
当然,西部地区条件更好一些。
这里位于华北平原东部有充足的日照情况,但是那边的日照条件远超这边!
‘日照’也是瓜果甜美的重要因素之一。
这个‘羊角脆’这么好吃跟一代一代的农业专家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早在一千多年前的宋朝,这种‘羊角脆’的原型就已经在这里种植,到了元朝的时候更是因为非常酥脆可口进入了‘贡品’行列,而从那时候起这里的种植户就不断地对这个瓜种进行保护和改良,于是‘脆瓜’变成了‘羊角脆’越来越脆越来越甜。
但是原来这里的瓜农过的可真不咋地。
虽然这种瓜确实是个好东西,但是受制于交通运输等情况很难运输出去,而且这种瓜又特别难以运输损耗率极大,所以想要靠着种瓜致富?基本等同于做梦。
更重要的是这里土壤都是盐碱地不适合别的农作物种植粮食短缺,所以就算这里的瓜再好老百姓的日子依然过的苦巴巴的,和别的大多数农村地区一样,年轻人都去外地务工只留下一堆老弱病残……
改变这一切的契机就是修路。
‘要致富先修路’这句话真的是一点儿错都没有,全民脱贫就是建立在密集的交通网之上。
现在高速公路直达这里,运输迅速物流发达,早晨摘下来的瓜下午就能进入周边各大城市的市场,这极大地促进了老百姓的收入。
原来这里的土壤因为盐碱化严重种植粮食产量不高所以老百姓日子过得苦,而现在呢?
种啥粮食?就种瓜!
通过交通网把瓜果卖出去换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