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7章 皇帝亲自出马(1 / 2)

“朕给你们二人一个月的时间,分别去查皇太孙和燕王,看看皇太孙每天回府之后都和什么人厮混在一起,除了李景隆那样的酒囊饭袋,是不是还有旁人!至于燕王,你们要看看他对皇太孙究竟是什么态度,还有他和瓦剌之间的关系究竟如何!”

那两人都是闻言迅速点了点头,之后径直转身出门去了,甚至连一点声音都没发出来。

这个时候就算是门外有人偷听,怕是都不可能知道跟朱元璋说话的究竟是什么人。

二人走了之后,朱元璋沉思片刻,在一声叹息之后,又去找来了自己门外的宦官。

“去曹国公府上,让他即刻跟着你来见朕!”

李景隆虽然贵为曹国公,但却基本上没怎么接受过朱元璋的单独召见。

在朱元璋看来,曹国公那是给他爹的,他现在是曹国公,除了他爹死的早没什么其他缘由。

他见李景隆,自然是因为朱允炆的事,既然李景隆一直跟着朱允炆,在北平府的事他一定知道。

还有平日里到底有什么人频繁的接触朱允炆,或是朱允炆在李景隆的面前是不是说过他对于燕王和其他藩王的态度。

跟朱元璋预料的一样,李景隆战战兢兢的来到了他这个当朝皇帝的面前。

朱元璋只是询问了一句,他就竹筒倒豆子一般把自己在朱允炆身边的所见所闻全部都说了出来。

当然,他可没说自己总是在朱允炆身边煽风点火,胡乱揣测他的意思。

“以后每隔三天,你都得到朕这里来,说一说太孙的事,还有,多加注意太孙跟哪些朝臣往来密切,此事你要是走漏了风声,你这个曹国公就别当了,朕不养没用的人!”

“陛下放心,臣定当尽心竭力!”

在朱元璋的面前,李景隆立刻就忘了自己曾经跟朱允炆的那些表态。

他知道,朱允炆至少现在不会杀人。

他不说这种事也不会有人知道,但朱元璋不一样,朱元璋杀死他这个曹国公,就像是碾死一只蚂蚁,连眼皮都不会动一下的。

做完了这些,朱元璋独自站在自己的寝宫窗边,看向外面那残缺的月色。

他本以为自己到了这个岁数,纵然是死了朱标和朱雄英,但至少朱棣他们兄弟几个还算争气,在藩王的位置上做的不错。

朱允炆这个接班人也正是大好的年华,有他的叔叔们帮衬几年,便可以历练成熟,保大明三四十年的稳定发展还是没有问题的。

而他,也能在处置完了蓝玉的问题之后不再造成什么杀戮,安享晚年,教导朱允炆。

但事实证明,这完全是他这个大明开国皇帝的一厢情愿而已。

朱允炆压根就不像朱标和当年的朱雄英那么认亲,他不光不觉得自己的叔叔们是大明江山稳固的保证,还把他们视作是自己的威胁。

朱棣他们不过是朱允炆的叔叔,他不在乎倒是没啥。

但朱元璋不一样,这些都是他的亲生儿子,他怎能坐视不管 ?

朱元璋在跟朱允炆做完了这次交谈之后,他意识到自己本来已经装进了刀鞘里,并且暗中决定今生都不会再使用的屠刀,还得用上才行。

之前为了让朱允炆提升自己的能耐,朱元璋的确是选择了不好少文官和儒生去教导朱允炆。

他其实也意识到问题可能就出现在这里,但没有十足的证据和把握,他不能再在朝堂里大开杀戒。

洪武四大案,让朱元璋意识到自己在史书上的风评应该是不会好了,一旦临了了再来这么一出,结果就更不用说了。

所以他决定调查朱允炆一段时间,毕竟朱允炆才刚刚成为皇太孙一年的时间,在这泱泱大明朝廷上还没什么根基, 羽翼也并未丰满。

想要改造,朱元璋觉得还是来得及的。

当然,趁着这段时间,他也准备查一查朱棣在北平府到底跟瓦剌有没有事。

朱允炆收到的书信已经被他当时在冲动之下撕碎了,所以只能口述了一遍那书信上的内容,之后朱元璋又让李景隆口述了一遍,这才确定了那书信中所说。

其实这种事就算是真的发生了,按照朱元璋对朱棣的了解,他这个老四也是绝对没必要隐瞒的。

但这个没必要,指的是对他这个皇帝,同时又是朱棣亲爹的人。

对于朱允炆,可就不一定了。

这书信中的一段表述引起了朱元璋的注意,那就是写信的人说在大兴县城的城郊有一处关押犯人的秘密所在。

当朱允炆和李景隆赶往那里的时候,那里竟然真的是一处关押犯人的所在。

不论如何,此事之中都是存在疑点的。

朱允炆不相信朱棣,朱元璋还可以教育他,改变他。

但是朱棣要是也对朱允炆这个皇太孙不服气,想要把他玩弄于股掌之中。以后朱允炆登基了的话,他们俩之间可就不会有什么善终了。

朱元璋想要了解清楚这其中到底发生了什么,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