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节天师道(4 / 7)

晋侠录 山里阿超 15831 字 2018-04-01

陵去后,地上修道的人无所师授。今有嵩山道士寇谦之立身直理,行合自然,堪处师位。吾故来授汝天师之位,赐《云中音诵新科之诫》(即《老君音诵戒经》)。汝宣吾新科,请整道教,除去三张伪法、租未钱税及男女合气之术,专以礼度为首,而加服食闭炼。”

自此,寇谦之以“天师”身份,宣扬道教,并对“天师道”进行“三整顿”。使天师道以新的面貌在世间传播。北魏明帝泰常八年(公元423年),正当秋高气爽、晴空万里的金秋季节,寇谦之端坐石室,正诵《老君音诵诫经》,忽然少室山颠,云蒸霞蔚,灵光普照,在五彩缤纷的云上端坐着一位神仙,这是老君玄孙,上师李谱文降临。寇谦之立即走出石室,仰望拜谒。上师说:“受老君之命,特为授汝能‘劾召百神’,定‘坛位礼拜,衣冠仪式’的《录图真经》,并传授销炼金丹、云英、八石、玉浆之法,望谨慎奉持,辅佐北方泰平真君。”

自此,寇谦之以“国师”的身份,到处游说,自认为跻身朝廷,给道教争地位的时机己经到来。

也就在这一年,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继皇帝位。十月,初冬来临,寇谦之卧居嵩山三十年的雄厚资本积累成了,他戴着“天师”桂冠,离开嵩山施展抱负,而做他的“国师”美梦了。

三宰相引荐跃身国师

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始尧元年(公元424年),寇谦之怀着异常高兴的心情,走下嵩山,风尘仆仆地北上北魏都城(今山西大同),献上他的杰作——道书。谁知出于所料,皇帝让他暂住在一个叫张曜的家***其衣食把他养了起来。

寇谦之不甘闲住,他四处打听能和皇帝接近的人,终于找到了一个得力的支持者,那就是太武帝的左光禄大夫,著名大儒白马公崔浩。

崔浩,字伯渊,清河人,为北方第一大族,崔浩一支,更为显中之显,尤出众望。崔浩之父崔宏,有辅佐之才,官至天部大人,封为白马公,为北魏先朝重臣。崔浩自幼养尊处优,又生得“纤妍结白,如美妇人”,少好文字,博览经史,阴阳五行,百家之言,莫不精通,深研义理,出类拔萃。他承继父业,入仕朝廷。从道武帝到明元帝,己官至左光禄大夫,父子均为朝廷近臣。太武帝即位,更是军国大事主谋者之一,因他主张利用汉人,实行汉制治国,得罪部分鲜卑贵臣,太武帝迫于众议,让崔浩暂且去官在家,而大凡国事,必决崔浩。寇谦之选中崔浩,是最合适的意中人。而崔浩是想借助寇谦之的道教,拉拢太武帝;借助皇权,实行汉化主张。于是,崔浩上书极力推荐寇谦之。先赞太武帝圣德清明,再捧寇谦之如神如仙,莅临北魏,为上天之吉兆。圣上应天承命,不会受到世俗的干扰而顺天应命的。

果然奏效,太武帝闻奏十分高兴,立刻派人将“天师”接到宫中,并派人奉皇帛、牺牲,南下祭祀嵩山,还将寇谦之在嵩山的弟子,接到平城。于是“天师”“帝师”,一齐拥来;宣布天下,显扬新法,道业大盛。

寇谦之在宫中辟谷不***神奕奕;扶乩请神,天相多多;画符镇灾,希冀太平;讲经论道,施术弘教,深得太武帝的器重。

寇谦之居帝师之位,便发布遵老君训诫改革天师道。同时,考虑到大魏治国必须用儒学,而自己幼不好儒,成为缺陷;现在应急起直追,请教大儒崔浩,崔浩有求必应,急需应用,稍稍弥补了自己的儒学空白的短处。崔、寇二人用儒道治国的方略,在朝中逐渐得到了落实。

寇谦之为了取得皇帝的信任便大显神手,积极参加北魏的军事行动。始光二年(公元425年),大夏王赫连勃勃病亡,其子赫连昌继位。对是否西伐大夏,朝臣意见不一。崔浩主战,长孙嵩主和,太武帝倾向主战,意志不坚定,特请来寇谦之“天师”决定吉凶。寇谦之首先同意崔浩的意见,又自认为大夏历来穷兵扩战,民心不安;又新丧国君,政局不稳。如出兵征伐,定会一石三鸟,会取胜而归的。于是,寇谦之在宫中,大作法事,祈祷胜利。后对太武帝说:“此战必克,陛下以武应天运,当以兵定九州,后文先武,以成太平真君。”

太武帝十分高兴,于是亲率一万八千轻骑西征,结果大挫西夏元气,俘敌军数万,缴获牲畜十几万头,虏夏人万余家,凯旋而归。

寇谦之以其道术、法术、和权术、谋术,连连相扣,术术应手,终于在鲜皓卑族的大魏,站稳了脚跟,实现了“国师”之梦。如愿以偿了。

四推行新道法道运不圆满

寇谦之改革后的新天师道,在北魏轰轰烈烈发展着。

太武帝崇奉天师,显扬新法,并下诏给寇谦之及其弟子授予高官显爵,寇谦之谢绝了。太武帝下令对寇谦之处以方外之礼,于是,让“天师及其弟子,并列在王公之上,不听称臣”。

太武帝还下令,为寇谦之师徒劳在京城东南(象征嵩山)修建了五层高的道坛,遵其新经之制,取名“玄都坛”。住道士一百二十人,朝廷供给衣食。道士、道徒每日“斋肃祈请,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