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这点上看,他其实是受了道家庄子思想的影响。
庄子的思想,乍看之下非常“异端”,也就是不合常理,但仔细想想,却又非常合乎逻辑。庄子继承了老子的道家思想,但又有一些新的,不同的见解。
道家讲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法即为遵从的意思,并不是主宰,那就让其中的含义完全相反了。
道,或者说自然,是这个世界,或者说宇宙诞生乃至运行的终极规律,自然是表象,是人类看得见,摸得着的部分,人们是依靠对自然的探索才能理解“道”。
这一点也正是叶川最认可的部分,他所有的一切手段,都是从自然科学出发,对自然宇宙进行模仿。
但庄子与老子的思想又有些许出入,虽然两者都讲究无为而治,顺其自然,老子的无为是手段,通过无为来达到有为,也就是无为而为。
而庄子的无为更加纯粹,是无心的无为,连目的都不再有,所以他提到,“圣人不死,大盗不止”。
这句话猛然一听,会觉得极其难以理解,却又隐隐透出一股震撼心灵的感觉,至少叶川初次听到这句话时,是大为震撼的,即便他那个时候并不懂,但他就是有一种将要触摸到什么东西的感觉。
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现在的社会中最遵循道德的人,最辛苦劳作的人,是获利最大,活得最好的人吗?
显然不是,遵循礼法的人,并不是礼法最大的受益者。所以庄子才说,“圣人不死,大盗不止,虽众圣而治天下,则是重利盗拓也”,即便让圣人来治理这个天下,也只会让盗拓获得最大的利益。
放在现代,这完全就是“躺平革命”的指导思想,看吧,资本家要你辛苦工作,有人能说辛苦工作是错误的,敢说辛苦工作是错误的吗?
圣人肯定是提倡辛苦工作的,但普通人绝对不是辛苦工作最大的受益者,用相对理论来说,辛苦工作,反而会让贫富差距更剧烈,更加“不公”。
庄子早就认识到了这一点,所以他甚至反对帝王的有为,反对文明的异化,反对虚伪的仁义礼智等人为定义的道德,主张回到没有统治者与被统治者,没有君子,没有小人的至德社会。
站在现代的角度,我们肯定是以拒绝为第一反应,因为这听起来就很不合理,但仔细思索一番,其中又别有韵味。
简单来说,那涉及到绝对与相对之说,首先要明白一个道理,如今的社会结构,肯定是比原始社会有效率的,这是很简单的道理,因为现今社会是经过了高度分化,更加完善,不像是最原始的社会状态,人人尚未进行分工,每个个体都承载着一样的功能。
基于这个道理,我们会发现,即便是如今社会中生活在最底层的人,其生活质量也要比古代的,生活在最高层的人好得多。
这肯定是毋庸置疑的事实,但如果对其进行推论会怎么样呢?也就是仅仅打散现有的社会结构,其他的诸如知识等文明属性还保留,结局又当是如何呢?
原本生活在最底层的人,极小概率生活水平会有一点点的上升,但大概率是会下降的,而人均生活水平是一定会下降的,因为社会结构的效率变低了,总收益必然降低。
那么问题来了,即便是知晓了自己的生活水平会变低的结果,让这些人来选择一种社会模式,他们会选择什么呢?
叶川不用想就知道,大部分人绝对会选择人人平等,没有分工与差异的社会,这个道理非常浅显,因为人不患寡而患不均。
对他们来说,虽然高度分化的社会结构,会给他们带来更多的东西,但给其他人带来的东西却大大超过了他们,而选择尚未分化的社会,虽然得到的东西少了,但人人都是一样的,没有了差异,这才是重点。
比起绝对收益来说,人们往往更在意相对收益,比较,是人类的天性。这才是人不患寡而患不均的本质。
而这个结果的另一种思考方式,就是庄子的结论。
试想一下,圣人愿意采用第一种还是第二种社会结构?答案不言而喻,圣人当然是会采用高度分化,效率更高的社会结构,还会引入道德观,价值观等东西进行辅助,让人们主动去为社会创造价值。
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即便圣人会处于社会的最底层,圣人也愿意这么做,因为圣人不在乎,因为不在乎才是圣人,或者说,在乎也要这么做,其实也是圣人。
圣人的目的是让那些处于金字塔顶层的人获取更多的利益吗?显然也不是,圣人只是想让整体获得更多的利益,只是这一行为,会导致金字塔的出现,这是无可避免的,因为有分化,就有差异,绝对的平等,带来的就只有反乌托邦式的死寂,一如宇宙的热寂。
圣人不是为了大盗而选择这么做,但这么做的结果,却是大盗获取了最大的利益,所以圣人不死,大盗又怎能止息呢?只要还有圣人留存的价值观存在,大盗就不会断绝。
庄子的思想,就如同一口古井,深邃又清静,那是不同于孔孟提倡的“知不可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