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有关道德境界的思考(2 / 2)

地描述了这个境界,觉即是智慧,越智慧的人,就拥有越高的道德思想境界。

一个很简单的例子,有人看到了邋遢的乞丐就去唾弃,说着什么不去工作的风凉话,他们甚至都不曾了解这个乞丐的一切,不曾去探索这个乞丐的过去,就直接下达了判断。

这是俗人,而若是常人呢?常人会觉得跟他们比乞丐好太多了,或许他们会思考乞丐是不是以行乞为工作,但有时也会不吝啬自己的一枚硬币。

而圣人就想的更多了,他们不会唾弃乞丐,因为他们知道,如果有人去经历这个乞丐经历的一切,那大部分人都可能成为这个乞丐,所以这个乞丐有什么好唾弃,好厌恶的呢?

若是因为这个乞丐没有从阴影中走出,对人生失望,选择了成为一个乞丐而去指责他,那与因为一个人没有成为伟人而去指责他又有什么区别?

这是显而易见的事实,一个乞丐,若是能从造成自我崩溃的阴影中走出,去积极面对人生,那其境界一定是要超过极大多数人的,去指责这个乞丐,就像是一个凡人指责另一个凡人怎么没能成为伟人一样可笑。

所以觉者怜悯乞丐,怜悯那些恶人,觉者知道,人,生不由己,一个恶贯满盈的大恶人,或许只是因为出生环境以及童年阴影的影响,觉者能看到更多,思考更多。

如果说,法律比一个会进行复杂判断的人要目光短浅,要不合理,那么在觉者看来,凡人的道德亦是目光短浅的,是局限且片面的。

一个孝子因正义得不到声张而怒杀凶手,可以被原谅,那一个恶人因儿时受到的创伤而沦为恶人,又为何不能得到原谅?

这看似是为恶找借口,可若是一千个经历过这份经历的人,有九百九十九个都会沦为恶人呢?只有一个圣人,能跳脱出来,断绝这份恶的传承。

世人皆苦,众生皆苦,因苦犯下的恶行,是可以被原谅的,这就是佛陀圣人的智慧,是他们的境界,也是觉者的象征。

佛与圣人要渡所有能渡的人,哪怕一千个人,只有一个人会因为那份恶而沦为恶,佛也不会放弃,也要渡人于苦难。

觉者与佛最大的区别,就是觉者亦通晓这些智慧,站在这层境界,看着这里的风景,但觉者虽不会像凡人那样目光短浅,但也不会去渡人。

叶川是一个觉者,而非是圣人佛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