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重茂今日召见了姚崇、张悦、张九龄。
也用系统测试了姚崇和张悦二人。
两人忠心可用,才干也算是当世奇才,却也有善于内斗,欺下瞒上的缺点。
如今之际,唯才是举。
李重茂安排姚崇担任户部尚书,张悦任工部尚书,张九龄为太子少傅,成为一代帝师。
李峤近日也回到了长安城,李重茂召见时还是让其担任了特进,同中书门下三品。
为能够尽快处理政务,李重茂每隔两日便召群臣于含元殿偏殿开经筵日讲。
李重茂最近细细思考了国家当前遇到的问题,一是随着盛世人口的不断增加,均田制已难以为继,如若不进行改革,大规模土地兼并即将发生。
二来基于此形成的府兵制,现在也是问题频发,最近几年在对外战争中败多胜少,甚至于丢失国土也不罕见。
三来基于土地的赋税收缴困难,李重茂计算了户部的账,发现朝廷支出甚巨,长此以往便是一场金融危机。
四来功勋贵族、世家门阀掌控朝廷,虽则天圣后重修氏族志,开启科举选官,但如今天下读书人出头艰难。
五是关中人口过密,每逢荒年,粮食短少,且太原供粮日益减少,疏通河道,增多粮食供应渠道也日益紧迫。
今日在经筵日讲之上,把这五个问题一一说与了群臣。
他有意看看谁有宰相之才。
群臣闻言都默默地思索了起来。
宋璟先出列说道,“臣以为,欲除弊政,应先改田制。均田之制牵连甚广,此门不开,旁门不通。”
“这是一下拿住了关键,朕也是这么认为的,但是贸然动田制,牵扯太广,容易引发矛盾,如今看来应该徐徐图之。”看到宋璟率先发言,李重茂高兴地说道。
宋璟思索了一会,又言说道,“陛下,臣以为应先处置斜封官。大行皇帝在位时,为填补内库空虚,开了斜封官的先例。”
“此后,韦氏照样学样,也封了很多,这些人如今弥漫朝堂,如不处置,对我大唐不利。”
斜封官是中宗皇帝为满足内宫所需,直接给中书门下省发条子。在批这种条子的时候,他不敢把这种信封正着封,要斜封。还不敢用朱墨,要用黑墨。所以称这种官叫“斜封黑墨官”。
这个问题李重茂没有考虑到,便安静地听群臣说。
张说慢腾腾地走出了说道,“陛下,以臣之见,斜封官怕是要有细水长流的打算方可解决,如一朝夺之,于本朝于大行皇帝都是大大的不力。”
“况斜封官多为殷实富裕之家,求官本就是为了光耀门楣,虽然人浮于事,但加以整肃,必见成效。”
群臣就这斜封官的事情都一五一十地进行了发言,大致分成了两派,一种是要想吏治清明,必须整顿斜封官。第二种是,大规模整肃容易引起反弹,且对大行皇帝声誉有损。
李重茂听到此处便开言说道,“此事,众卿看这个办法行不行,能不能把他们集中起来,交由地方或者军营,进行一定周期的考核,如若不合格的便罢去,合格的我们再委以重任?”
“此法不仅不会损伤先帝清誉,也能彰显我朝用人唯才的新气象。”
群臣沉默了一会,都点了点头。
至于怎么执行,那便是宋璟、李峤等宰相们的事情了。
不过他们往往会在几日之后,送一个关于此事如何执行的奏对,这是李重茂第一次经筵日讲的要求。
那次经筵日讲结束之前,李重茂要求众臣就今日提出的五个问题,细细思考,形成奏对,送至御前。
这就导致李重茂现在有一个极为尴尬的问题无法解决。
那便是他不仅认不全现在世界里的字,连毛笔字也写不好。
每日晕头晃脑地看完奏折,还不敢在上面写什么。
只敢在上面画一个圆圈表示认同。或者什么都不画表示不认可。
第一次收到皇帝的批复,宋璟一脸茫然地走到了紫宸宫询问意见。
说道最后,宋璟冒着天下之大不韪问道,“陛下是不是不会写字?”
写倒是会写,认字认得也不少。
只是我写的你们不认识,你写的我也不认识而已。
李重茂挠了挠头,颤巍巍地答道,“朕识的字,只是识得不多,且书写不佳,不敢在奏对上直接书写。”
“陛下乃一国君王,雷霆雨露,俱是君恩,虽如今各项政务以中书蓝批为主,但等大行皇帝葬礼完毕后,各项政务俱要陛下亲自批奏了。”
想着未来,写字读折子少不了,看来还需要好好练字了。
李重茂仔细算了算时间,到大行皇帝入土为安还有五个多月的时间。
“还有五个多月,应该能练出来。”从那日起,李重茂便下定决心好好练字。
为了练字,李重茂让于先彤把后宫里的兰亭集序找了出来,也把高宗皇帝的御批和则天圣后的御批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