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八章 为他人作嫁衣裳(二合一)(3 / 4)

招啊?”

霍千里摇了摇头,“大招谈不上,只是想找条出路。想多了解一下咱们东江的情况而已。”

“这个没问题。”

说完郭浩然当着他的面就给两个单位的负责人打了电话,对方自然是满口答应。

将手机放回腰间,郭浩然轻叹道:“今年七月搞的那个第二次土地调查的结果还没出来,不然那个应该能帮得上你一些忙。”

“倒也不必那么专业,主要是想了解一些概况,完善一点思路。”

霍千里笑着举起酒杯,跟郭浩然碰了一下,“老学长,听说咱们县中药材种植还算个大产业?”

郭浩然嗯了一声,“规模不小,但效益不高。都是当农副产品卖,不涉及深加工,没有附加值。这也是我们班子一直头疼的问题。”

他看着霍千里,“而且这个所谓的规模是整体规模,一个个散户加到一起,像你们村那样的初步规模化的都很少。”

霍千里点了点头,郭浩然仿佛打开了话匣子,“不止是丹参,我们县域的另外一个中药材白芍也面临着一样的困境。”

他笑着道:“上次去你那儿,给李书记和我触动很大啊,回来的路上都一直在聊怎么把这两个产业做大做强。近期县委县政府也一直在想办法,如何扶持发展这个产业,也有一些初步的想法,比如建立品牌认知,比如筑巢引凤扩大企业跟农户的合作,以及如何完善推广你在虎山村搞的这个【农户-合作社-企业】的模式.......”

郭浩然正说着,霍千里电话响了,他跟郭浩然说了声抱歉,拿起来接通,听筒里传出了刘晓雨的“咆哮”,“霍千里,你在哪儿呢?没见你人啊!”

霍千里愣了愣,语气夸张地道:“哎呀,不好意思,说错地方了,不是胖娃烧烤,是叫黑娃烧烤,不好意思不好意思。你们打个车过来吧,东江不大,车费我出。”

放下手机,他看着有些疑惑的郭浩然,“多点时间跟老学长请教一下。”

郭浩然忍不住都笑了,指了指他,“你也不怕把省台的记者惹毛了啊!”

“她要能毛早就毛了。纸老虎而已,嘿嘿!”霍千里帮郭浩然满上一杯酒,“老学长找的地方这么好,肯定能堵住他们的嘴。咱们接着聊!”

十五分钟后,刘晓雨三人终于来了,本来要发飙的,一见郭浩然,登时憋了回去。

然后默默吃了几口菜,出乎意料的美味填满了饥肠辘辘,怒火也被几口饮料啤酒悄然浇灭,吃着吃着就笑了起来。

三个饿鬼一样的人在吃着笑着,郭浩然跟他们有一搭没一搭地聊着,省台记者多少还是有些结交价值的,而霍千里的心头却是有喜有忧。

喜的是,县里也正在琢磨发展中药材方面的事情,如果自己能有一个优秀合理并且能够落地的方案,获得县里支持的可能性就大了很多。

忧的是,听郭浩然方才简要的一番讲述,许多举措都是很有高度很有建设性的,县委县政府里的能人还是多,自己弄出来的东西,能入得了他们的眼吗?

第二天一早,霍千里带着刘晓雨三个吃了顿舒坦的早饭,便直奔档案局。

在档案局跟规划局,他们一行收到了热情的接待,同时也聊出了想聊的信息。

从这两个地方出来,霍千里还想办法找到了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的同志,递上烟一顿攀谈,也拿到了不少有用的信息。

弄完这一切,时间就已经是下午三四点了。

霍千里给顾海涛拿了三百块钱,让他带着嚷嚷着想吃火锅的刘晓雨和杨丹出去找家火锅店慢慢吃,他自己则钻进了房间,开始紧锣密鼓地忙活了起来。

首先,大方向是要掌握自主权,将脱贫致富的成果留住,并发展壮大;

其次,则是要树立并打响虎山丹参、乃至于东江丹参、东江白芍的品牌效应,在消费者心中形成品牌认知;

再者,上面这些操作都需要扩大规模,三百亩也好五百亩也罢,都是没有资格谈论这些点的,所以可以整合传统产区的力量,形成产业集群,大型基地,争取国家政策;

最后,就是将现有的合作社,转为公司化运营,农户以土地入股,灵活行动,充分介入市场竞争。

在这样的一个框架下,投资在虎山村建立一个饮片厂,辐射全县的主要药材产区,进行中药材的加工售卖,打响东江丹参和东江白芍的品牌名气,这个结论似乎显得顺理成章。

这样一来,原材料的数量起来了,原材料的种类也能够得到扩大;

在地方建厂,将GDP留在当地,地方政府的动力也有了;

改变只能当农副产品的窘状,主动介入产业链,提升产业效益,利润和税收也都有了。

霍千里看着最后的结论,自己都愣了。

活像郑强当初听他【高校-支部-农户】那个活动汇报时的想法,这特么是你一个村官能想的事?

但不这样做,他是真不甘心啊。

只要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