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化木!这里居然出现了硅化木!
孙小平有点不想信自己的眼睛。
他仔细地打量着这块如同石头一样的树桩,整体看,这块石头就和那被截断的树桩有一样,而且看截面,甚至都可以看到那一圈一圈的年轮,还有树木的机理。
从这些迹象可以看出,这就是一块传说中的木中玉石,硅化木。
硅化木,可是被自然学家们和煤区分开来,被界定为真正木头化石的宝贝。
其实木化石这东西,可以分成很多种类,而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和常见,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木化石,就是我们经常能用到的煤炭。
只要受过基本教育的人,都知道煤的来历,这玩意就是几千万年前,地壳剧烈运动的时候,导致大量的巨树,被埋藏在地下,经过高温,高压而形成的木化石。
但是因为这种东西广泛存在,而且价值不高,所以在很多科研人员的眼里看来,这东西并不能算作是真正的木化石。
毕竟这些煤因为地壳运动的改变,已经没有了原来木头的特性。
但是硅化木就不一样了,这种硅化木的来源和煤炭其实一样,也是在几百上千万年前,因为地壳的剧烈运动,然后导致巨树被埋藏在地下演变而来的。
只不过他们没有像他们的表兄弟那样,在地壳的高温高压之下,转变成黑漆漆的煤炭。
主要原因就是他们埋藏的地理位置,比他们那些表兄弟要舒服一些,变成煤炭的大树被埋藏的时候,因为周边干燥,没有河流经过,所以只能变成煤炭。
而这些硅化木,被埋藏的时候,则是因为他们的附近有河流经过,而剧烈的地壳运动,到时他们直接被埋藏到了河底。
另外一个促成他们变成现在这番摸样的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因为那些和他们一起被埋葬的河流大多都是碱化水,水里含有大量的二氧化硅。
而当他们一起被埋藏到地下,在经过地壳的高温高压运动而产生变化的时候,那些那些水里的二氧化硅,就会渗透到树木的体内,把木头本身的木纤维细胞给置换出去,从而将原本植物特性的木头,变成带有石质,甚至玻璃光泽的硅化木。
这样的木化石。带着非常强烈的木头特性,比如它们保留了树木的木质结构和纹理,但是却又同时具备宝石的不透明或者微透明的特性。
这样的硅化木,在后来的华国历史上就有了一个比较特殊的称谓。那就是木中玉。
而这种木中玉第一次出现在华国历史记载当中,则是在唐朝。
在吴承恩写得《西游记》的前身大唐西域记里就有这样的记载,具体翻译过来的意思是这样的。
唐玄奘大师从西域回来之后,一共带回三件佛宝。
一件就是从印度带回来的佛经,另外一件就是释迦牟尼的舍利丸。而第三件就是神木。
而这种所谓的神木,其实就是现在我们所知道的硅化木了,也就所谓的木中玉。
因为唐玄奘的西域探险大获成功,所以佛教在唐朝开始兴盛起来,而这种所谓的神木,也开始在唐朝大肆盛行。
佛教的许多经典记叙,“万物俱灭,唯有石头传世”。
木头变为顽石是神的造化,所以神木又被称禅石,当时信奉佛教的西域回纥人不断向长安进贡神木,长安城大寺院都以拥有一块神木而荣耀。
所以木中玉这个名头,其实也是在那个年代被叫出来。并且扬名的。
只是后来唐朝衰落之后,中央朝廷失去了对西域诸国的控制,这种木中玉输入中原的数量也就大大的减少,这也就导致了木中玉文化,在中华文明中的渐渐缺失。
再到后来,哪怕是清朝重新有恢复了对西域的控制之后,这种木中玉也因为和田白玉的大肆盛行,在那之后再也没能流行起来。
就目前而言,硅化木这种东西,在全世界很多地方都有发现。
光是在华国,就有西域省等几十个省市有发现。其中西域省的硅化木最有名,储量最多,而且质量最好。
而随着现代人生活富足,人们对于各种收藏需求的增加,硅化木早就已经脱离了木化石的范畴了。
经过全世界权威机构的一致认证。这东西已经被划归于天然有机宝石到底行列了。
尤其是在一些佛教喇嘛的宣传下,认为这些硅化木具备了灵性,按照他们的说法,用这东西做的家具,或者摆件,摆放在起居室里,那对人的好处可是大大的有。
正因为这些佛教人士这一套说辞,硅化木制作的家具,或者小工艺品,在上流圈子和文玩市场里,成为非常受热捧的东西。
尤其是最近几年,国际收藏市场的不断升温,这种天然硅化木的的价格,更是一路走高。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硅化木都值钱。
真正高端的是白色,灰色,红色和黄色这几种,其中最受欢迎的就是白色和黄色,然后是红色,最后才是灰色。
而现在孙小平面前的这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