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坤带着真秀漫无目的的在村子里转来转去,虽然搞不懂这位是在做什么,但照做就是了。
他按照真秀的要求,在每一家每一户的门前经过,让每个人都能看到真秀的到来。
但峰下村拢共就这没点大,很快他们就几乎走了个遍。
这时,突然一声呼唤从远处传来。
“小坤!”
远远的,一个上了年岁的妇人喊道,还对着他们这边不断招手。
张坤面上一喜,立即挥手回应道:“娘!”
接着他立即跟一旁的真秀解释道:“大师,那位是我娘,我去跟她打个招呼。”
“好,我们一起去吧。”
在村子里转了一圈也没什么收获,真秀便打算离开峰下村,去附近的县城找找线索。
但离开之前,让张坤跟家人打个招呼的时间还是有的。
他们走到近前,这位身穿粗布衣裙,头戴木钗的中年妇人就高兴的迎了上来。
“小坤,你公务结束了?”张母问道。
“还没有,今天只是带这位真秀大师来村里看看。但娘你也别担心,我这公务估计过几天就结束了,倒时候就能回村里来了。”张坤答道。
“这样啊。”张母先是有些失望,但随即说道:“那你好好当差,可千万别偷懒。”
“知道了,娘。”张坤都有些不好意思起来。
“你们忙不忙?不忙的话,跟这位小师父进屋喝杯水再走吧。”张母小心翼翼的问道。
张坤没有立即表态,而是看向了真秀。
真秀也能理解,这位母亲许久没见儿子的心情,向着也不着急,便对着张坤点点头:“喝杯水的功夫还是有的。”
“那小师父快跟我来,家里乱,别介意啊。”
张母拉着真秀就往一旁的屋子走去。
峰下村都是木屋,各自在门前围了一圈小院,倒是跟其他地方的村子相差无几。
张坤的家里也是朴素的很,只有两间并排的木屋,院子晒着一些谷物。
屋里摆了个方桌和一圈长凳,算是最主要的家具了。
真秀和张坤坐下之后,张母就先盛了两碗水过来。
“小师父,饿不饿?我给你拿点吃的吧?”张母热情的问道。
真秀脸盲摆手,说道:“施主不用客气,小僧刚吃过饭才下的山,不饿的。”
“那也是,吃点什么吧,家里正好有刚晒好的豆子,可以解解馋。”张母坐不住,总是想张罗些什么给真秀吃。
这样朴素热情的待客之道,真秀以前经常能在法华寺下的晴月村体会到。
一时之间,倒是让他想起了同样热情的翠翠和晴月村村民们。
好说歹说,才让张母坐在了他们身旁,真秀便开始喝着水先聊几句。
几句话下来,倒是对张坤的家庭情况有了些了解。
家里只有母子二人相依为命,张坤的父亲早年去世,是张母一人把儿子拉扯大的。
如今张坤当上了捕快,吃上了官家的饭,也算是出人头地了。
真秀没想到张坤还有这样的身世,不禁多看了这位年轻的捕快一眼。
张坤看着也就比真秀大一点,应该刚好二十出头的年纪。
接着他们又聊了聊关于白猿寺的事情,从张母口中白猿寺倒是关照了峰下村不少,村名们也对白猿寺很是尊敬,有什么事情拿不定注意了,就会上山问问住持大师的看法,这么多年来都是如此。
通过对话,显然张母对如今白猿寺的现状仍旧是一无所知的。
“不知道这峰下村可有村志一类的东西,记载村子里近些年来发生的各种事情?”真秀问道。
张母笑着摇了摇头:“村里能想小坤一样认字的都没几个,哪会有这种东西,估计县城才会有吧。”
真秀心中有些失望,但张母说得确实有道理。
在识字率不高的山村中,应该没人会费力不讨好的编写村志。
当然了,他也只是抱着试一试的态度问一下。
村里没有村志,但县里是绝对有县志的。
就是不知道县城那边能不能查到些有用的东西。
至于这峰下村,应该还是靠着口口相传,来一代代传递往年发生的大事。
“那不知道这峰下村可曾有过什么大事?只要有些印象的,都可以讲讲,贫僧对这白猿寺下的村子有些好奇。”真秀说道。
“山间小村,哪有什么故事。”张母摇摇头,不再说什么。
倒是一旁的张坤似乎想起了什么,说道:“我也是在衙门偶然听说,二十年前似乎村里来了一群山贼,进村烧杀掳掠,最后还是白猿寺的师父们下山,杀退了这群山贼。当时似乎造成了不少伤亡,要是没有白猿寺在,恐怕峰下村当时就完了。”
张坤对白猿寺很是崇敬,总是会提起白猿寺的善举。
看来,白猿寺这几年做得很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