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皇甫青云年青时携妻子一同前往普陀山,在南海潮音洞前立下誓愿,说道:倘若皇甫氏族运如此,皇甫青云无话可说。倘若上天垂怜,赐下一儿半女,则皇甫青云定回来为菩萨重塑丈二金身,为菩萨更增威仪,并为普陀山连出十年香火供奉。
果真是财可通神,这桩大愿许下后,普陀山掌灯仕女当即请皇甫夫妇后院奉茶。奉茶过后,普陀山掌院大士随即宣布关院一个月,全院尼姑下山去往城中。
那些尼姑平日做法事十分熟练,到了城中,当即向百姓申明,可替百姓免费做法事,条件是,百姓们需将一个装着五谷的锦囊埋在自家祖宗祠堂。
皇甫夫妇则在普陀山院沐浴斋戒,静心祈天。
一个月的斋戒茹素,皇甫夫妇觉得体内浊气尽去,果然,就在当天晚上,有个僧人到了普陀院,他向二人合十道:“阿弥陀佛,贫僧乃是佛祖座下护法金刚,在凡尘中与人看相。今日见到施主,乃是咱们的福缘。施主既种业因,便得业果,佛祖已通令十殿阎罗,寻一个三世修持的好人投至你夫妇膝下。不过,那三十修持的好人尚有些尘缘未断,你夫妇下山之后,可一路向西,做够九件好事,膝下自然有子。”
皇甫夫妇听信了僧人的话,留下八千一百两白银的供奉就下山了。
下山之后,按照僧人的话,一路往西走,十分虔诚地做起好人好事来。夫妇二人将僧人的话奉为圭臬,使劲做好事,到最后,做的好事何止九件,终于,二人回到家中,开始“鱼水”起来。
然而,半年过去,皇甫夫人的肚子却还是不见动静,安静地就像一泓秋水。慢慢地,皇甫夫人终于起疑,吵闹着要去砸烂普陀院的山门。
皇甫青云因师出少林,普陀山观音大士说来也是我佛如来的弟子,和尚不亲帽儿亲,就劝住了夫人。
又过了半年,皇甫夫妇就快要忘记这茬的时候,一天,门口忽然出现了一个熟睡在襁褓中的婴儿。
当管家拨拉着婴儿的“小茶壶”,将婴儿抱到皇甫夫妇面前的时候,皇甫夫人一阵苦笑:“原来,‘膝下有子’是这个意思!”
皇甫青云虽也觉得遗憾,但还是把这个男婴养了起来,取名皇甫衍志。
那皇甫衍志十分聪慧,三岁时已经和常人家五六岁大小的孩子无异,而且展示出了非常的武学天赋。说句粗话,就是猫儿狗儿,养三年也有感情,何况会说会笑,会叫“爹爹”“娘亲”的聪慧孩童呢?
那时,浦江城仍是个小城,尚未开埠,皇甫青云也不像现在这样,在十里洋场声势十分烜赫。那时皇甫青云白天常常带了皇甫衍志,拿上弓箭,到山上去游玩打猎。
山野之间,多有能人异士,或许真的命中有定,皇甫青云再一次带着夫人和养子皇甫衍志上山行猎的时候,遇到一个邋遢道人。
那道人衣衫不整,仰卧在大路中央,十分惫懒。
皇甫青云行猎小有所获,心中高兴,自然不肯与他计较,就想拨马绕路。谁知皇甫夫人可不是好惹的,她脾气固然极大,武艺也是极高。只见皇甫夫人折了一根树枝当做软鞭,顺手向横卧在大路中间的道人抽去。
皇甫青云欲要阻拦,已然不及,他知道夫人的身手,想这一枝子抽下去,那道人哪还有命在?正当皇甫青云心中颂念往生咒,送那道人超生时,却见那道人身子一闪,夫人那迅捷无比的一招抽了个空。
所谓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皇甫青云武功如此了得,夫人岂能是泛泛之辈?然而皇甫夫人几次迅猛凌厉的招法都被道人躲开了。
不过,皇甫青云在一旁瞧得真切:道人行动虽然敏捷,躲过了夫人的几招,可那是因为夫人没把道人当成一回事,因此出招时心浮气躁,手上没有章法。倘若夫人拿出与皇甫青云厮打时一半的能耐,那么不出三十招,道人准要捂着屁股逃之夭夭。
皇甫青云见夫人恼怒,生怕她出手没有轻重,伤了道士性命,当即去拦夫人。夫人哪里听劝,运起真力,劈头又是一枝子抽去。皇甫夫人师出化外高手,这一下倘若砸实,就是青石板也应声而碎,何况道人的脑袋。
但皇甫青云不愿叫年仅几岁的养子见到母亲杀人,当即跃下马去,伸手拆开夫人的杀招。
那道人吓得魂飞天外,皇甫夫人哼了一声:“作死么,还不给我滚开?”
皇甫青云不知道夫人为何没来由地发火,于是说道:“一个穷道人,又不是真的碍着咱们多大的事,至于的么?”
不料那道人武功虽不很高,却有铁口直断的能耐,他站起身来,瞧瞧皇甫青云一家三口,说道:“我猜,这位夫人心情不好,八成跟那马背上的孩儿有关吧?”
皇甫衍志年岁尚小,并不懂得大人说什么,只是瞪着眼睛滴溜溜地看那道人。
经道人这一提醒,皇甫青云猛然醒悟:她心中一直因为没能亲自给自己生个孩子而懊恼,这次出来行猎,想必是勾起了心事,因此心情不好。
言念及此,皇甫青云心中不禁涌出一丝柔情,看向夫人的眼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