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国诗词协会。
各界都在忙碌,曹元林等一众老学究也丝毫没有休息。
经过众人反复研讨、修改,终于将宋义的诗稿,全部解析完毕。
并整理成了《宋义诗词三十五首》。
其中不光有34首古诗词,还有1首现代词《热爱生活》。
并且每一首诗词下,都有非常详细,甚至可以说是“过度”的注解!
即便宋义早就知道,这群人擅长脑补。
但当两天前,看到诗词协会送来的范本时,还是被他们的脑洞大开吃了一惊!
原本那些看似时代背景、心路历程,都与宋义完全不同的诗词,堪称是bug一样的存在,也被大家以各种各样的猜测,脑补出了一场又一场,合理的大戏!
在那一刻。
宋义甚至觉得这群诗词协会的老人,完全有做偶像剧编剧的潜力!
“曹老,一次性行刊印100万册,这会不会太冒险了?”
“要不还是按我之前的计划,先印50万册,看看销售情况,再决定是否加印?”
此时曹元林的办公室里,正坐着一位戴金丝眼镜的中年男人。
两人在茶桌上相对而坐,一边喝茶,一边聊天。
这人是中华诗词出版社的社长,乔正卿。
在五十多年前。
中华诗词出版社,原本是由诗词协会牵头主办的。
但后来因为经营状况不好,连年亏损,文广总局就将这出版社从诗词协会剥离,划归为国资管理。
之后为了增强市场竞争力,出版社又引入了部分私企股份,目前算是半个国企。
同时也不再受出版类型的限制,而是小说、畅销书、个人传记等类型都做。
诗词,反倒成了最边缘的类型。
出版社还与时俱进,开通了网上书城,在各大网络平台卖书。
经过这一系列的改革手段,中华诗词出版社总算是扭亏为盈,并且在业内也能排进前十。
但自此以后。
出版社与协会之间,再无隶属关系,而是单纯的合作。
乔正卿作为国企负责人,在体制内的地位,一点也不比曹元林弱。
但出于曹元林在文学上的德高望重,他还是主动上门商谈这件事。
“正卿,”曹元林不解的问道:“难道你不看好宋义这本诗词集吗?”
“那倒不是。”
乔正卿微笑着摇头:“恰恰相反,我对宋义老师这本诗集非常钦佩和欣赏,绝对是堪称经典,不然也不会做出直接刊印五十万册的决定。”
“但你也知道,因为网络阅读的兴起,近几年纸质书籍的销量大幅度下滑,诗词类型的书,更是惨淡无比。”
“即便是协会里几位副会长和干事出的诗集,一年也难卖几万本,连开印的书号钱,都赚不回来。”
“而宋义老师的这本诗集,几乎全是古诗词,又为大家增加了一道阅读门槛。”
乔正卿感叹道:“诗确实是好诗,但好诗不一定就能卖钱,如果不是考虑到宋义老师的个人名气,加上你们19.8元的定价不高,我甚至连五十万册都不敢应下。”
一本书的出版。
主要由版权人、出版社和经销商三部分组成。
出版社刨除成本后,一般会与版权人,也就是作者就行分成。
但纸质书需要先刊印,再发售。
在这个过程中,出版社是有可能亏损的。
这也是中华诗词出版社改制前,连年亏损的原因。
因为协会里的人,坚持只出版诗词类型的书,而且他们认为好的书,或者是协会干事人员的诗集。
动不动就刊印几十万册!
起初还能凭着协会骨干人员的关系,销往部分学校和合作单位,让一些老师和学生买单。
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喜欢诗歌的人越来越少,市场竞争也越来越规范。
原来的老一套运作方式,就完全没人买账了。
最后那些诗集,只能积压在各大书店,甚至是烂在库房。
再加上维持出版社日常运转,也需要一笔不小的开销。
好好的一个出版社,不仅没有挣到钱,每年还需要文广总局,补贴一大笔财政支出。
这才不得不进行改制。
“正卿啊,你们现在家大业大,刊印个100万册都没信心?”
见乔正卿不答话,曹元林只得继续说道:“要知道前几天小宋出的音乐专辑《风》,已经卖了九百多万张,诗词集一百万本算什么?”
“再说了,一本书的印刷成本顶多就五块钱,真要有滞销的部分,到时候我个人自掏腰包,补上你们这笔缺口好了!”
曹元林越说越激动。
脸色也越发红润。
不知是不是出院没多久,身体还未完全康复的原因,他竟用手死死捂住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