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惊闻将生变,归心疾似箭下(3 / 4)

汉末雄风 云垂赏竹涛 6816 字 2023-02-14

老板敲打。

而当刘勋被诛后,刘晔更是彻底认清形势,死心塌地为曹魏出谋划策。

然而其人却屡遭猜忌,最终忧愤致死。

建安2十年(215)曹操征张鲁,粮尽欲退;刘晔拼死劝励,才得以克平汉中。

蜀中、汉中唇齿相依,汉中既破,蜀中“1日数十惊,刘备斩之不能止”。刘晔劝曹操1鼓作气,攻灭刘备,但此时曹操的心思已经不在建功立业,而想凭借收取汉中的的威望、积累政治资本。刘晔之计,遂不能用。

魏武后克平张鲁,蜀中1日数十惊,刘备虽斩之而不能止,由不用刘晔之计,以失席卷之会,斤石既差,悔无所及。--裴松之

清代学者姜宸英,为此曾大骂刘晔,称他与刘备“同为宗室”,却助纣为虐。

(刘晔)策蜀是矣。但晔故宗室,区区炎汉,惟蜀1綖,而晔必欲灭之,譬之禽兽,其枭与獍欤?--姜宸英

实际姜氏是只知其1、不知其2。“刘勋之死”对刘晔的心理震慑是无比巨大的,刘晔必须通过“大表忠心”,才能获得曹操的谅解与信任;否则刘勋的昨天,便是刘晔的明天。

曹**(220),刘晔辅佐曹丕。

刘备伐吴时(221),孙权腹背受敌,不得已向曹魏称臣。魏国群臣皆贺,唯独刘晔道破孙权的诡诈心思。孙权复叛,又是刘晔提前预知。

曹丕“伐吴不克”之后,对刘晔的功绩不但不予奖赏,反而加以斥责,称“不可只知道情势,还得知道如何替朕剿灭2贼”。

大驾停住积日,(孙)权果不至,(文)帝乃旋师。云:“卿(指刘晔)策之是也。当念为吾灭2贼,不可但知其情而已。”--《魏书刘晔传》

有功不赏、无罪却罚。如此荒悖的反应,很明显不是正常的行为。

刘晔当年劝魏武伐蜀,魏武不纳;谏魏文孙权有叛心,魏文又不听。如今其言皆验,曹丕却反过来指责刘晔没有尽到责任…

我们通常将这种行为称为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或者可以概括为:莫须有。

蜀将孟达来降(220),又是刘晔提前看出孟达“有苟得之心,日久必叛”。

(刘)晔以为“(孟)达有苟得之心,而恃才好术,必不能感恩怀义。新城与吴蜀接连,若有变态,为国生患。”--《魏书刘晔传》

结果曹丕又不听,还将上庸、房陵、西城3郡1并封赏给孟达,赐达为散骑常侍(位同侍中),显贵无比。结果孟达在曹丕死后,果然叛乱,1如刘晔所言。

曹丕的行为,有意无意地反映出了“敲打刘晔”的意味,即“篡夺者”内心深处对“汉室宗亲”的提防,因此魏朝皇帝对刘晔的“心理阈值”也就设得特别高。

换言之,刘晔的计策如果正确,曹氏君主也未必肯听(基本是从来不听);但刘晔的计策如果不验;那便正好有了诛杀刘晔的理由。

随着曹丕死去(226),曹叡继位,刘晔的前路似乎看到曙光。进爵东亭侯,食邑3百户。

3百户耶3百户,真真大方!

明帝即位,进(刘晔)爵东亭侯,邑3百户。--《魏书刘晔传》

从另1个角度看,刘晔在武、文两朝,屡建奇策,却连个“亭侯”都没混到,竟被提防到这个地步。

然而,刘晔在明帝朝的好日子也没过多久,便又遭构陷,最终竟被活活气死。

如前所述,刘晔被长期猜忌,因此养成了“揣摩君主心思“的习惯。结果正是这个习惯,断送了刘晔的政治生命。

因为刘晔善于揣摩对方心思,因此很受明帝喜爱。中领军(禁军主帅)杨暨对明帝说:

“陛下可将心思反着和刘晔讲,如果刘晔与陛下回答相反,说明他与陛下的本心相合;这就说明刘晔时常揣摩圣意,其心不轨。”

或恶晔于(明)帝曰:“晔不尽忠,善伺上意所趋而合之。陛下试与晔言,皆反意而问之,若皆与所问反者,是晔常与圣意合也。复每问皆同者,晔之情必无所复逃矣。”--《傅子》

实际这是诛心的毒计。因为即使刘晔的回答、与明帝的本心相合,杨暨依然可以诡称“刘晔的本志与陛下相反”。这其实是1个无解的悖论。

换言之,刘晔被信任还是被疏远,其实不在刘晔,而在明帝。要看明帝是否真的相信刘晔这个汉廷宗亲。

最终不出意外,刘晔被明帝疏远,“狂疾忧死”。与董太后、刘瑁、荀彧等人落得相同下场。

(明)帝如言以验之,果得其情,从此疏焉。(刘)晔遂发狂,出为大鸿胪,以忧死。--《傅子》

上1个发狂而死的,是刘璋刘季玉的3哥刘瑁。这个发狂而死…不用多说了吧?

毕竟明帝“持法深刻、动辄以小过诛杀大臣”,失宠的刘晔,恐怕亦不能免。

明帝喜发举,数有以轻微而致大辟者。--《魏略》

刘晔的人生,清楚描绘了“前朝宗室”在新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