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章节,举的一个例子还不是特别恰当。就是关于空间站追空间站,比喻成公交车追公交车。
我看应该调整一下,调整成是高铁追高铁。这个比较有直观性。首先,高铁和空间站都有自己的轨道。其次,都贼快。
架着空间站追空间站,就为了那么个天线,值得吗?如果天线弄好了,却地面指挥中心不复存在了,怎么弄?
好吧,这个事情是这么思维的:就算是打仗,也要首先保证通讯畅通。通讯不畅,就是盲人摸象。
还有,就是目前的情况,地面应该早就发射应急飞船上来了。可是迟迟没有看到。再说,就算现在发射应急飞船,和计划时间发射,也没差几天。
按计划,补给和换人飞船也该来了。依然迟迟没有动静。说明地面也很可能出了问题。否则,地面是不可能不管他们的。
国际空间站也可能出了状况。按照太空处理问题的原则,等待地面救援,显然没有接受已经在太空的帮助来得快。
再有,就是中京空间站和国际空间站可以组成联合体,互通有无,共同进退。
决定了就干。首先要计算国际空间站的运行轨道。刚才不是调整了那个比喻吗?现在相当于开着高铁追高铁。这样干的前提是,你先得上到别人高铁的轨道上去。
上去还要清楚的知道,自己是在人家前头,还是后头。不能傻乎乎的费尽千辛万苦,上了人家的道,还不知道人家在哪儿。
如果在人家后面,就开追。如果在人家前面就等着?显然不行,被高铁追尾是什么后果?所以,在前面也要跑。开头跑慢点儿,别人快追上了,你反而要加速。加到和别人几乎等速,才能慢慢对接。
还好,之前中京空间站和国际空间站都是有很好的相互协调机制的。因为大家虽然不同轨,但是基本在400公里高度层。还是要谨慎小心的。这个相当于飞机的飞行防撞系统吧。
如何去到国际空间站的轨道上去?这是第一个问题。这个问题说简单也简单。因为,你只要有足够的燃料。再加上精准的控制,还是能够达成的。
过去,美丽国的航天飞机就飞临过前苏联的空间站,只是没有进行对接。航天飞机与空间站最近距离操作到了11米。这个对两个庞然大物来说,已经非常近了。
早在2012年7月,俄罗斯“联盟”号太空飞船就与国际空间站成功进行过对接。这些经验都极其重要。因为人类不管是航空还是航天方面的经验都是一代一代,甚至用生命和鲜血积累的。
我们的宇航员只是简单的身体好,飞的好吗?完全不是。他们要学习的东西多了。各系统的理论知识、操作实践、基础科学原理,甚至心理学都要学。当然更要学习前人的经验教训。
我们把前人的经历当故事听,他们要仔细研究分析前人经验的方方面面。目前这个情况,让中京空间站的宇航员们想起一件事。
那就是1985年俄罗斯“礼炮7号”救援事件。这是个“礼炮7号”空间站意外与地球失去联系,宇航员冒着生命危险去抢救空间站的真实故事。
1985年2月11日,礼炮七号的主无线电发射机关闭了,发出重启指令后,发射机没有重启,连无线电接收机也停摆了。这下好了,礼炮七号一下子和地球彻底失去了联系。熟悉吧?和现在中京空间站遇到的情况是不是如出一辙?就是失联了。
不同的是,当时礼炮七号空间站上并没有宇航员。怎么办?其实办法就一个,发射联盟号飞船对接礼炮七号,上人去修理。
这个和中京空间站上的宇航员分析的一样,就是这事故只能派应急飞船来维修。按平时,这样救援也不难,无非是多花点成本,在计划外再发射一次飞船,然而礼炮七号已经彻底失去联系。这就变成了一场无人配合的救援。
照常规,空间对接是两个航天器保持有效通讯,相互来配合完成对接的。现在谁配合你?另外,礼炮七号发射机和接收机电路都烧了,要命的是,还不知道除了这些,还有多少零件和系统坏掉了。
如果礼炮七号里面坏的系统太多,那么都有可能没有了维生系统,上去的宇航员可能连可呼吸的空气都没有。
还可能因为大面积停电,空间站里面冻得像冷库一样。这样怎么修?压力山大。然而,勇敢的前苏联宇航员还是迎难而上了,是两位勇士:弗拉基米尔·贾尼别科夫和维克托·萨维尼赫。
1985年6月6日,事故发生将近4个月的时候,地面终于准备好。两名英雄宇航员乘坐联盟T-13号飞船成功升空,飞向礼炮七号。
通过复杂的计算和操控,两天后飞船靠近了礼炮七号。这相当于终于开这高铁,追上故障的高铁了。
宇航员靠近后,通过观察发现:礼炮七号的太阳能电池板没有朝向太阳。这也就意味着,有可能整个空间站都没电了。
幸运的是,礼炮七号空间站没有发生滚转。啥是滚转?其实说白了,就是又滚又转。纵向轴和横向轴都发生打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