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像机好办。为什么呢?这哥俩水下摄影获得过很多大奖。水下摄影器材和设备也特别多。
相机防水装备有软壳的有硬壳的。硬壳一般是针对专用单一型号的。软壳的适应性比较广。
电脑怎么解决?还有就是即使解决了电脑的下水问题。那么巨蛋的USB接口处,会不会因为水的导电性而出问题?这样连接上电脑会不会造成短路?
解决方法,其实很简单。有时候不能把思维局限在一次性要解决好什么事情。要有步骤思维。也就是所谓的知行合一。一边行动,一边提高认知。
现在遇到的疑问,不亲自下水,是得不到答案的。就要先干,先拿摄像机下水。找到USB接口再说。
互相帮忙穿好潜水服。
干嘛还互相帮忙?那么难穿么?难倒是不难。就是这湿式潜水服的拉链在后背。拉链头上倒是有个长长延长绳,供潜水员来拉。但是还是转个身,让潜伴拉上省事。
穿好潜水鞋,套上脚蹼。不能直接套上脚蹼么?还要穿双鞋?是的。这潜水鞋,并不是我们一般意义上的旅游鞋。它是软的,发泡材料做的。
当然,潜水鞋和潜水服一样,都是发泡材料。在具有防护功能的前提下,主要还能提供浮力。再说,光脚穿脚蹼的话,会有些磨脚。
穿上潜水背心。呵呵,刚才不是穿了潜水服了么?怎么又要穿件背心?这个可不是西服衬衫外边套个马甲,那么简单。这个背心可是不可或缺的。
有些人在炎热地区水肺潜水,就算不穿潜水服,也要穿着潜水背心。这东西可是一个多功能背心。
首先,它比较厚,气罐背在身后,不会膈着你。还有,这背心是可以和你的气罐相连接的。可以通过一个气阀给背心少量补气或放气,用以微调节你在水中的浮力。当然,如果应急需要,背心也可以瞬间充满气,把你快速带出水面。
当然,除非十分必要,不建议这么做。尤其是在水下呆的时间比较长和比较深时,更不建议这么做。
背好气瓶。戴上头套。面罩往里吐口水。吐口水?是的。是不是有点儿恶心?如果没带防雾喷剂的话,你的口水就是最好的防雾喷剂。
当然吐完口水,还要在面罩里面把口水涂抹一下。再用水“灌溉”冲洗一下。面罩是个好东西。而且现在的面罩也会做些防雾工艺。
但是水下环境多变。随着深度的增加,水温变化也大。那么,人又是恒温动物。这样面罩就特别容易在里面热、外面冷的环境下,内部起雾。
内部起了雾,我们还不能擦。这水底可不是你像在空气中随便摘下眼镜,就能擦擦的。那么有经验的潜水员会怎么办?因为在水下也不能迷迷糊糊,什么也看不见吧?
对了,是不是有体验过潜水的朋友,就是有教练带着,在旅游区指定水域潜水体验那种。体验了半天,上岸说“我仿佛一直在雾气里,水下的美景都没看见”。
就拿杜鹏和潜龙来说吧。他俩会在面罩里故意漏一点水进去。潜水时,这一汪水就在面罩里面的下边等着。等到面罩起雾了,就低一下头,让这一汪水流遍面罩内部。这样就起到了清除雾气的作用。
呵呵,下次再去潜水,千万别花了钱,只看到了雾了。
穿好潜水手套。带上潜水刀。这潜水刀几乎也是必须携带的装备。倒不是让你用刀去猎鱼。潜水的规矩是“不带走、不破坏”。
这潜水刀是遇到意外时,救命用的。比如被绳子或渔网缠绕。
摄像机用软壳防水袋包好。两人下水配重。配重?是的。就是先要找个“中性浮力”。
什么是“中性浮力”?说简单点儿,就是在水中不需要游动的时候,不上不下。
一般,潜水服是发泡材质,会提供一部分浮力。气瓶,别看是挺大个儿的金属,但是空心的。又会提供一部分浮力。呵呵,都有浮力。人又不是实心的,自身也有浮力。那么你是不是很难下去了?
是。所以在潜水背心外边,有些口袋。这些口袋就是装铅块儿的。装几块,要看每个人的实际情况。技巧是,先往潜水背心里充一点点气。然后装铅块儿。
到你的头刚刚露出水面,也不下沉,也不上浮就好了。这样只要排出一点潜水背心的气,你就可以“中性浮力”了。
后面的事,就交给脚蹼了。随着往水下游,你会感到耳朵疼。这是由于水压造成的。有些潜过水的朋友,除了面罩起雾,是不是也遇到过耳朵生疼的情况?其实,化解并不难。
在坐飞机时,也会遇到同样的情况。就是耳鼓变形,听不见别人说话了。最早的航班,舱内气压控制还不是很好。那么空姐就会建议你打哈欠或者给你发口香糖。通过咀嚼来缓解气压变化对耳朵的影响。
潜水也是同样道理。但是不能水下打哈欠吧?嘴里咬着呼吸嘴呢。也没法嚼口香糖吧?那么面罩的一个设计就是来帮你化解这恼人的耳朵疼的。
面罩是包覆了眼睛和鼻子的潜水设备。包裹鼻子的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