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7章 伍崇曜召集茶商(1 / 2)

1850再造中华 左茂行 3334 字 2023-02-16

初冬的广州显得有些萧瑟。珠江港处商船往来繁忙,却再也没有了战前那种船帆如雪的盛况。

沉寂已久的5家花园内,难得来了许多客人。很多人第1次进入5家花园,被里面的豪华奢侈震惊得目瞪口呆。

5家花园又称“5园”,是十3行首5氏家族的私家园林。5园1处有两处。

1处位于漱珠涌,涌之东即为5家花园。漱珠涌是广州城外1条南北向的河流,早已被填河造路。这处5园又被称为“河南5园”。

另1处位于花地,又被称为“花地5园”,大致位置在今广州花地大策直街、联桂北街1带,醉观公园东南边。

花地5园即馥荫园,又名福荫园、恒春园,前身为潘氏家族的“东园”。潘氏也是十3行商,曾在5氏之前担任十3行首。潘氏没落后,5氏购买了东园,将其改造为花地5园。

河南5园比花地5园大,是5氏家族生活、工作的地方。花地5园内多种植花木,5氏常在此举办社交活动。

这天,5崇曜在河南5园召集广州茶商,商议茶叶专卖之事。

5崇曜是5秉鉴的第5子,又叫5元薇,商名5绍荣。5秉鉴是5氏家族第2代掌门人,把5氏家族带入了巅峰。他本人很受欧美商界推崇,在西方民间也很有名声。

5崇曜前面有4个哥哥,本无继承家业的希望。5秉鉴希望他能成为1名官员,很早便为他捐了官职,派他到北京学习当官。

机遇最终落到了5崇曜头上。长兄5元芝、2哥5元兰、3哥5元莪先后去世。5秉鉴备受打击,又年迈精力不济,便提前退休,把“浩官”之职让给4子5元华。

5元华出身于行商家庭,从小耳濡目染行商事迹,也是个经营奇才。但那时已是鸦片战争前夜,广州洋人与官府矛盾重重。

5元华是十3行首,年纪轻轻,却要代官府监管洋商。国人日益沉迷鸦片,清廷“驰禁”之争愈演愈烈。千钧的重担压在5元华身上,不是他这个年轻人能承担的。

1831年,5元华接受英国人委托,上书广东巡抚,请求允许英国商馆在珠江边上建设1处码头。

时任巡抚勃然大怒,把5元华抓入大狱,威胁要处死5元华。5秉鉴奔走哀号,大4贿赂粤海关监督,才救回了5元华。

两年后,5元华郁郁而终。

5秉鉴只得从北京召回5崇曜,让他担任“浩官”。5崇曜成为5氏第4代掌门人,从此走上了历史舞台。

5崇曜才能不如5元华,但在5秉鉴的帮助下,逐渐坐稳了十3行首。他还有个女儿,名叫5菡,虽是女流,却颇有见识。5崇曜遇有大事,往往先征询5菡的意见。

根据当时外国人的记载,5崇曜早已没了5秉鉴的风采。他凡事小心翼翼,“在最小的官吏面前瑟瑟发抖”,“目光从来不敢高过大官衣服的第9粒扣子”。

洋人的记载无疑存在夸张的成分,却把首富的卑微、官府的蛮横描绘得绘声绘色。

在第1次鸦片战争中,作为华夏第1首富,5氏家族也深受打击。

5崇曜夹在洋人和官府中间,自然要倒向官府。他捐了很多钱资助清军,譬如广州城防最重要的虎门炮台,5氏1下子就捐银8万6千两。

但清军最终战败。清廷缺少抚夷之才,便让5崇曜参与议和,给了他1个“洋务委员”的虚职。

最终,中英签订《南京条约》,清朝丧权辱国。问题的根源,自然是朝廷无能、清军无能。但国人不敢指责朝廷,把怒火转向5崇曜,骂他是“汉奸”。

5崇曜的地位1落千丈。因为战后5口通商,十3行失去贸易垄断地位,5家的怡和行生意也大不如前。

这次,5崇曜召集茶商,正是想商议实行茶叶专卖,维持茶叶垄断。想当年,5家之所以崛起,就是5秉鉴长袖善舞,把全国茶叶生意垄断在5家怡和行。

5秉鉴很有手腕,同行、茶商、洋人都感其恩德。5秉鉴做大生意,往往拉同行1起,把利润分给同行。茶叶垄断,就能维持高价,防止茶种外流,茶商也乐意这样干。

甚至,就连洋人也愿意为5秉鉴效劳。有1次,美国商人索萨经营不善,欠了5秉鉴7.2万多银元。他无力偿还,被清廷禁止离开中国。听说这件事后,5秉鉴主动找来索萨,并当着索萨的面,将欠条撕毁。

5崇曜却缺少这样的商业手腕,也没有父亲5秉鉴那样的商业号召力。他放下身段,召集茶商议事。以他的“浩官”身份,这已属于格外“折节下士”了。

但茶商们并不领情。

年头不1样了,现在的情形是洋人强、官府弱。别看现在官府态度强硬,但商人们心里都清楚:洋人船坚炮利,真要打起仗来,官府绝不是洋人的对手。而官府外强中干,内心非常害怕洋人。

洋人绕过十3行直接采购茶叶,官府不管不问,就是管了,也只是虚样文章,从来不敢叫板洋人。

有个茶商说道:“浩官提倡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