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就放在茶叶店的那一半,几天就让他赚了八万多。现在,家里还有一半,他索性就存起来了。后来,一了解,他才知道事情原委:
原来,在2002年11月份举办的广州茶博会上,100克宫廷普洱茶拍卖出16万元的天价,创下了茶叶拍卖的全新记录。一种长期在港台与海外流传,或者边销藏区不入流的茶类,就这样以爆炸性新闻的形式闯入了大家的视野,也引起了媒体的好奇,连篇累牍地进行相关背景新闻报道,深挖普洱茶对人体的各种暖胃养生功效。于是, “能喝的古董”“降三高的神奇茶品”“神奇的茶马古道”“马背上发酵的普洱茶”等等充盈媒体、吸引眼球的拉风内容,迅速传遍了神州大地,到了2004年,普洱茶已经不再是一种单纯的日常饮品,开始作为收藏品被好茶者珍藏了。
了解了这些,他顿时感觉到巨大的机会,就在家里又郑重的抛了硬币,结果三次都是国徽,表示可做。他立即行动起来,拿出所有能挪动的资金,杀向了云南。这次,他改变了思路,不再收新茶,而是专收陈年老茶,回来后,又专门腾出一个屋子,作为茶饼储藏室。就这样保存了差不多两年,到2006年,他的存货价值,已经翻了三倍。看着多么高的价格,他开始睡不着了,整天围着茶堆转来转去,到年底,实在有点耐不住了,就又抛硬币,结果这次是数字,他一不做二不休,立马全部抛出了,这一下,他首次实现了百万富翁的梦想,成为名副其实的大款。
过了年,普洱茶的价格继续上冲,牛娃虽然也有点遗憾,但是赚到手的钱,更让他踏实。
这样的火热持续到了2007年6月,普洱茶市场突然高台跳水、整体崩盘,牛娃由于半年前提前出货,便幸运地躲过了这一劫。每每想到这个,我都佩服他的运气,更佩服他的硬币,常常自己感叹:他的名字取得真好,牛娃果然牛哇!
其实,现在再回头看,这和股市里的炒作如出一辙。
本来,云南的普洱茶产量一年也就几千吨,突然因炒作而急剧放大的市场需求,立马让普洱茶变成供不应求的超级紧俏商品,市场上老货被一扫而光,价格也一天一变地哗哗往上涨,最后演变成一场波澜壮阔的普洱茶大牛行情。
炒作往往意味着暴利,曾经的炒兰花、炒藏獒、炒公墓、炒车牌,甚至炒大蒜和葱,每一次都凝聚大量渴望财富的眼球,让许多炒家一夜暴富。疯狂的市场,一再突破大众的想象力,每个人心里都明白这是炒作,也是击鼓传花的游戏,但依然热切地沉溺其中赌运气,谁都想吃到这滚烫的牛肉,谁也不会认为自己会接到最后一棒,这样接踵不断的浪涌就炒出了一波波超出想象的各种大牛市。
记得2010年中国流行的一句时髦用语是"蒜你狠"。这是源于大蒜疯涨超过100倍,价格超过肉和鸡蛋的现象。民众戏称吃大蒜就是炫富,传说一些地方富二代干脆不吃口香糖了,走哪儿都装满满一口袋大蒜,见到漂亮女孩就往口里仍一颗,嚼得嘎巴响,特别酷炫,让人不羡慕都不行,相互见面也不是敬烟,而是掏出一瓣大蒜伸过来:“要不要来一颗?新挖的,新鲜。”
大家大多对炒作抱有偏见和误解,我爸就一直对我炒股票耿耿于怀,数落我不务正业。其实,在我们生活中,炒作几乎随处可见:大到电视广播,中到明星绯闻,小到小贩的吆喝,哪一个不是炒作?
论实质,"炒作"只是一种非常规的传播模式,就象你一出门就看见满大街电线杆上贴满各种小广告一样,再正常不过了,所以"炒作"首先应该是一个中性词,人们不应该歧视他,也不能戴着有色眼镜看他。"炒作",也就是对当时一个时期的某种行为发明的动词,不应该被贴上恶俗的特定标签,或者被认为有冲击道德的嫌疑。现在,炒作已经是一种不断翻新的商业技巧,基本的目的是人气,也就是大众的注意力,最终目的不外乎“名利”二字。
也就是说,炒作是经济社会的自然行为,是市场内在规律的必然,无关于道德、法律,只关乎人性,只要有“名利”在,它就必然存在。它是市场参与主体的博弈,不管你如何义愤填膺地怒斥炒作的不健康,它都会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地长期存在,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依然是。
就拿炒股来说吧,股市本身就是一个典型的名利场,作为股民既然你进来了,又有什么理由蔑视它、拒绝它、排斥它?所以,我们能做的,首先是承认它的存在,认识它的价值,然后研究它,拥抱它,并------与它共舞!
看到这儿,牛娃一拍大腿:“说得好!我就喜欢炒作,没有炒作哪有炒股一说?没有炒作又哪来的牛市?”
然后,他拉过椅子,坐在我对面:“别说我炒茶那些陈年老事了,给你说件事。下月8号,我要去参加一个书画拍卖会。”
“嗯?”我奇怪的看着他:“你啥时对这些高雅的东西感兴趣了?”
“也不是我感兴趣,我是受人之托。我姐夫不是一个画家吗,那天有一副他的画作上拍,底价每尺四万。”
牛娃他姐夫,我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