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隐修之福地(2 / 3)

我的股市 山下竹园 4518 字 2022-12-29

,还是比它的风景名胜更有说头。

终南山最早记录可以追溯到《山海经》。有专家考证说,“终南”和“昆仑”是两个意出同源的词,意即“月亮山”。一些修仙者认为,这两座山离月亮最近,每到月圆之时,便有机会成仙。《山海经》中记载,诸神的至尊黄帝和西王母(月亮女神,长生不死药的施与者)都住在这座山里。嫦娥服不死药奔月的传说,就与终南山有关系。

这些修仙者最早是巫师或者祭师,掌握着人与神的沟通媒介。随着这种祭天仪式逐渐被更为接近世俗文化的儒家取代,这些巫师们便只能退隐深山,成为与世俗生活脱节的“隐者”。他们“寻求着孤独,喜欢在森林里或人迹罕至的地方漫游,有着奇妙的幻觉,在睡眠中唱着歌儿。”

《诗经》中一篇祈祷文表达了对终南山的敬意:如月之恒,如日之升,如南山之寿,不骞不崩。

唐代“诗佛”王维有诗《终南山》称颂其妙: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分野中峰,阴晴众壑殊。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终南山海拔二千六百多米,站在山脚下仰望,主峰隐约直通天际。它不但高,还有“仙”。《封神榜》里提到的太乙真人就住在这里修炼,所以这座山至今还别名太乙山,是神话传说中的仙气汇聚之地。抛开神话不谈,大家都知道,道教是唯一的中国本土宗教,而终南山就是中国道教的发源地,现如今终南山楼观台的说经台,就是当年老子的讲经之处。

传说中,在楚康王时有一位函谷关关令名为尹喜。他在终南山中设有一座草楼,命之为楼观,每日登楼观星望气。

一日,尹喜望见东面隐约有紫气缭绕,又有吉星西行。他断定必有圣人将过函谷关。尹喜虔诚守候,不久,果然有一位仙气飘飘的老者骑青牛而来。尹喜执意将老人请到楼观内,要老人留下只言片字。

老人就是老子李耳,他或者感于尹喜的赤诚,或者实在受不住其纠缠,便挥袖留下五千字的《道德经》后飘然离去,自此终南山上楼观台成为道教诞生之地。世人尊老子为道祖,尹喜为文始真人,奉《道德经》为道教经典,终南山亦成为道教祖庭,戴上了仙山的桂冠。

人们之所以隐居,就是为了“悟道”。俗世喧嚣,遮蔽了人的本性,让心灵蒙上了尘埃,每天追逐功名利禄等身外之物,离道心越来越远。只有遁入山林,才能找回自己。

诚如一位元代高僧所言:柴门虽设未尝关,闲看幽禽自往还。尺璧易求千丈石,黄金难买一生闲。 雪消晓嶂闻寒瀑,叶落秋林见远山。古柏烟消清昼永,是非不到白云间。

择仙山隐居,自古以来就是高洁之士的选择。于是终南山也就成为隐逸修心士人的不二之选,也成为修道之人向往的福地。

历史上相传,姜子牙入朝前便在终南山隐居,后辅佐周武王建功立业,成为一代名相。因此大名鼎鼎的姜太公普遍被看做开拓终南山隐居市场的第一人。

“汉初三杰”的张良功成身退后“辟谷”于终南山南麓的紫柏山,终身不问世事,在刘高祖和吕后的眼皮子底下得以善终。

唐朝诗人王维于终南山置建别墅,在这里写诗作画礼佛,就这样下半生过的是自在安逸。

就连陶渊明,也在山下结庐而居,过起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惬意日子。

长春子丘处机更是在此处写下【忍辱仙人】:

物外天机唯不审,人间世事无过恁,纵你英雄世极品。

身如赁,贪饕逼迫应图甚。

我自饥餐并渴饮,布裘不羡披绫锦,饱暖之馀邪僻禁。

虚堂任,曲肱展脚和衣寝。

说到这里,牛娃问我:“你还记不记得教咱们小学语文的王老师?”

我笑了:“当然记得,他老人家把咱那位师母种的满院子的菜,都拔了,全种上了菊花,把围墙也扒了,让咱们还去帮着栽竹篱笆呢,搞的师母老去别人家的菜地里捡菜帮子。”

牛娃接着问:“那你知道他们家院子现在种的啥?”

“啥?”我转过头问。

牛娃一笑:“全种上西红柿和大辣椒啦,说现在年龄大了,需要补充维生素,老没菜吃可不行。”

接着,牛娃又说:“另外,你知道咱们班主任张老师现在干嘛吗?他老人家退休后,也在翠峰那边,买了一块山民的庄基地建了几间草庵,我曾经去过,是在一处三面被起伏山峦环抱着的山谷中搭起来的,叫太白书屋,一进去是一个约5米宽、10米深的阔朗空间,地上放着蒲团和地桌,确实是一个很好的坐禅静思、看书静心的好地方。现在他是两头跑,冷天就回来,其他时间大多待在山上呢!”

我唏嘘一声:“他老人家可真行!难怪我回来几次都没看见他。”

总之,与终南山有关的人物太多了,又正是因为这些名人的汇聚,使得终南山无形中进一步加持出了适合修道的更多的仙灵之气。弄得我现在都搞不清,到底是因为地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