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股殇(二)(1 / 2)

我的股市 山下竹园 3241 字 2022-12-29

欢聚过后一身寂寞,盛宴收场一地鸡毛

15年股灾,是惊心动魄的,也是史无前例的。

我和牛娃都有幸逃顶,但在后期的反弹操作中,我们都出现了大幅度的亏损。新手死在山顶上,老手死在抄底的路上,这句话还是很有道理的。倾巢之下岂有完卵,股灾导致的弱市趋势仍是天降飞刀,虽然钝一点,但依然可以割死人。所以,弱市里最好的操作就是不操作。

2015股灾后,我曾经做过深刻的反思和探究,试图找出它的成因和根源。

这次股灾绝不是偶然的,和所有的事情一样,都有其内在的必然和底层逻辑。

从时间节点上看,股市暴涨开始的时点与2014年11月首次降息开始货币宽松周期是一致的。

但如果再往前溯源,此次股灾应该是肇始于2008年M国的次贷危机,以及其后连续的三次量化宽松。在印钞机的疯狂旋转下,M国增加了2.7万亿美元的银行资产,这些资产满世界流动寻找高回报,于是到2014年6月的时候,我国的外汇储备达到了历史性的3.99万亿美元,基于外汇占款机制我们增发了等量的人民币,被动的货币增发造成了人民币的泛滥,而同时期的实体经济却是萎靡不振,在此背景之下,我国2014年以来保持持续的流动性宽松,央行从经济基本面和稳增长、低通胀的发展要求出发,进行了六次降息、五次降准,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由3%下调到1.5%,准备金率由20%下调至17%。流动性泛滥与实体经济投资机会缺乏,导致了“资产荒”的出现。由于坏账率飙升、房地产投资下滑,大量银行资金不愿投向实业,为了规避信贷监管,逐嶄催生出了以金融创新形式出现的影子银行系统,并在互联网化的过程中披上P2P的外衣,把传统线下集资放贷业务搬到了网上,扛着普惠金融、互联网金融的大旗,随便成立个皮包公司搭建个网站,搞个APP就开始了低门槛的高利放贷业务,在14年牛市出现时,这些影子银行从实体经济放贷转向了股市放贷,通过融资融券、伞形信托和配资平台成为股市加杠杆的主要资金来源。

于是宽裕的资金面孕育出股市泡沫。而牛市激发出的人性贪欲在杠杆的加持下成倍放大,快速而巨大的赚钱效应让人们失去了理性,场外配资杠杆1:5、甚至1:10都成了常态,2014年7月场内融资余额只有4000亿,到2015年6月飙升至2.27万亿的峰值,海量的资金争先恐后进入了股市,这就更进一步催生出2014年牛市的疯狂。

从2014年8月开始,股市走上暴涨之路。2014年8月至2015年6月,上证综指由2000点附近上涨至5178点,上涨幅度超过150%,创业板指由1300点附近上涨至4038点,上涨幅度超过200%。而在此期间,上市公司也开始了讲故事比赛,玩起了定增并购质押三板斧游戏,目的是便于大股东高位减持,最奇葩的是,一家公司改个名字,居然迎来若干个涨停,有的走投无路的传统企业收购个不起眼的网络公司,马上就可以股价飙升,乌鸡变凤凰,当时流传甚广的一个段子就是:上市公司一年的利润买不起北京一套房,而大股东减持1%股份,就可以买下一栋楼。大股东套现后,没追求的用来挥霍,有追求的用来炒股,有更大追求的出国买酒庄等等等等。那时个股翻倍比比皆是,整个市场一片繁荣,市盈率变成了市梦率,街头卖菜大妈也成了股神,正所谓站在风口,猪都能飞上天。那些天,股民们见面打招呼都是:今天你有几只涨停?

牛市的火热,吸引了更多资金入场,股民们进入了疯狂模式。贪婪是人的本性,而股市更是放大了这种本性。大多数人被眼前利益蒙蔽,只看到诱惑,没看到馅阱,于是卖车抵押房,配资加杠杆,都想最大程度的分享这场牛市盛宴。这儿有个货币基金爆仓事件,很能说明当时上涨的时候市场有多疯狂。 大家肯定知道货币型基金,也知道投资货币型基金风险很小,但是因为当时配资盘非常猛,很多炒股的人都嫌自己的本金不够多,于是4月份开始赎回基金,而且赎回速度越来越快,到了5月份,由于赎回量过大,导致基金资产已经覆盖不了未到期标的,这样,一个几乎无风险的货币型基金居然就这么爆仓了。于是,该基金经理意味深长地说了一句:“上帝欲使其灭亡,必先使其疯狂。这么多资金进股市,这么多人进股市,而市场却这么疯狂,这市场莫非快到头了?”果然,一个月后,一语成谶。

面对疯狂的牛市,监管部门开始了清理配资平台的操作,杠杆折了,泡沫爆了,火热的情绪也就灭了,于是一场牛市盛宴变成了2015股灾后的一片狼藉。

中国资本市场的这次股灾在2015年6月到8月期间,经历了两场“巨震”,千股涨停、千股跌停、千股停牌的情形在短时间内轮番上演。第一轮暴跌发生于6月15日到7月8日期间,上证综指由5178点下跌至3421点,跌幅34%;第二轮暴跌发生于8月18日至26日期间,上证综指由4000点下跌至2850点,跌幅29%。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