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章学中医(1 / 2)

临近中午,太阳高高悬挂在天上。

几个孩子的小筐里面已经装满了大脑瓜儿和婆婆丁。

杨丹看了一眼天上的太阳,又看了看地上的影子,对着几人说道:“时间差不多了,我们回去吧!”

“姐,摘一点榆树钱儿回去。”杨灵赶忙道。

杨丹睨了她一眼,“姐姐不会忘的,走吧,不要落下东西。”

顺着来时的那个坡儿爬上去,路边每隔一段距离就有一棵榆树,有的树长的斜斜的,不高,看着很好爬。

杨盛和王婷嗖嗖就爬了上去,在农村,女孩子爬树不输男孩子。

“哥,婷婷姐,小心一点。”杨灵担心的望着树上的两人,其实她也想爬,但是她怕疼,看着就硌手。

“妹妹,接住”

“杨丹,接住”

几个人胳膊上挎着小筐,手里拿着几根榆树枝,树枝上挂满一簇簇的榆树钱儿。

走到岔路口,王婷往宋家子走去,杨家兄妹进了胡家村。

杨丹说:“婷婷,后天上学等我去找你,一起走。”

“好的”王婷挥挥手,往家里跑去,她家有点远,要走十分钟呢。

回到家,韩老太已经做好了饭。

上工的杨老四和杨老三也回来了,忙了一上午,两人累的都不想动。

如今正是春忙的时候,这个时候他们村儿还没有播种机,完全需要人工,一个人用铁镐刨坑儿,另一个人下种子,顺便埋上土,一天下来,累的腿脚都不是自己的了。

韩老太煮了猪肉白菜炖土豆,贴了一锅玉米大饼子,另外还捞了大米饭。

后世很少有人家还会捞米饭吃了。

淘洗好的大米倒进大铁锅,加火煮,煮到七八分熟的时候用大漏勺捞出来,剩下的米汤可以煮菜,煮出来的菜像加了淀粉一样黏糊,很好吃。

清晰干净的大脑瓜儿蘸大酱吃,特别下饭。

跑了一上午,三个孩子也饿了,埋头吃饭,杨灵吃的脸颊鼓鼓的,像只小松鼠。

韩老太询问两个儿子上午播种情况“老三,北地下午能种完吗?”

杨老三咽下口中食物,摇头“怎么也要明天上午。”

韩老太略微沉思,开口“我下午跟你们去,这样能快点儿,别耽误出苗。”

“妈,不…不…用你,不差…差…差那一天。”杨老四不赞同的摆摆手,左右不过差一晚上而已。

杨老三也是这种想法,左右就那儿点活儿,折腾老妈下地干啥。

“妈,你别去,不差那一宿的时间,你在家看家做饭就行。”

韩老太也不争了,儿子不让去就不去,正好歇着,乐得清闲。

午饭后杨灵领着马玉梅回了自己家,把哄妈妈睡着。

自己在院子里练了二十分钟的搏击拳法。

院子里多了一根粗木桩,木桩上绑着一袋装了稻壳的大米袋子。

天气回暖之后,杨灵央求杨老三弄的,稻壳还是她爸从下台子那边人家要来的,她们村不种稻子。

砰!砰!砰!

拳头捶打的声音,配合腿法,杨灵练的极为认真。

“呼……”

擦擦额头上的汗,杨灵停了下来,又做了全套的拉伸动作。

现在她的筋已经完全拉开,上一世做不来的动作,现在可以轻松做到,杨灵很是开心。

打了一盆水,清洗干净身上的汗渍。

终于躺在了炕上,浑身的疲惫都跑了一些。

盯着妈妈瞧了一会儿,又摸了摸手,不凉。

轻轻的把头靠在妈妈胳膊上,闭上眼睛,迷迷糊糊睡了过去。

醒来时,已经下午两点了。

从柜子里拿出那本红色封皮的书,上面印着《东北常用中草药手册》,。

这个是从她老姑夫的爸爸那里借来的,她也喊爷爷来着。

闫爷爷听说她要看医书,惊诧的很,他没想到这么小的孩子居然会想着要看医书。

不过最后还是给了她一本中草药的书,告诉她有什么不懂得可以去问她。

上一世闫家爷爷在她上初一的时候去世了。

她的印象不多,就记得是一名大夫,但是没想到他主学的是中医。

她也不是非得学西医,其实她也没有确切的目标。

可能是国人心理,她更偏向于流传了上千年的中医学。

中医里面涉及的药膳知识,她垂涎已久。

上一世在佛山待了两年,那边好喝汤,各种煲汤手法,以至于她爱上了喝汤。

在北方很少见到有人会煲汤。

生完儿子那几年气血不足,脸色不是很好,没少吃药膳。

她尤其爱喝银耳莲子百合汤,正宗的银耳熬出来的汤粘稠透亮,喝一大碗都不够。

翻开书的封皮,泛黄的书页,里面记录了东北常用的中草药,里面的药材多达三百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