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章 会昌旧事(1 / 3)

三人从北门进青城的王平安给李家兄弟几个交代了几句之后,就去了平记。虽然小莫跟他一起出门,不过有北街会与娘娘庙在,想来也不会有什么麻烦。况且陈庆也在,最坏情况不过是赔点银子,吃不了什么亏的。想临走之前再去见一次赵清欢,却只见到哲别,被告知赵清欢有事返家了。王平安点了点头,请他多加照应了。

想着临走时芹儿那依依不舍的模样,王平安调侃道:“小莫啊,我怕是在芹儿眼里,是不折不扣的坏人了。”

小莫初听一愣,反应过来后笑着说道:“姑爷这话说的,芹儿虽然说不出什么大道理,却还是很懂事的,哪里会埋怨姑爷。”

会昌在一旁说道:“那位芹儿姑娘确是良配,小莫先生还是早日结为连理为好。”

小莫对会昌这般不佛的言语适应了不少,又问道:“大师不是自幼修行吗?怎么如此热衷这些俗事?”

会昌笑道:“若是连一人都不爱,怎么爱世人,若是不入俗事,又怎能救得了世俗呢?”

王平安其实对小院中那三位充满好奇,只是那时怕“惹祸上身”就没敢多问,现在已然是同在一辆马车上,况且离燕海还有很长一段路,不如与他聊聊。他问道:“会昌大师,不知您为何去了那青城观啊?”

会昌明白他的意思便说道:“我从记事起就在南安寺修行,因我是方丈的亲传弟子,小时候的我辈分就很高了,大家也都宠着我,周围又没有同龄人,也就没想那么多。后来长大了,见到过一些师侄徒孙的家人进寺探望,才想起问方丈师父,我的家人在哪?我又是从哪来的?师父说是他出门云游时在郊外碰上一妇人难产,虽然孩子生下了,可妇人还是没保住,周围又无人家不得已只得把我带了回来。长大了之后虽然有一肚子问题,可那时候么,哪里明白那么多。再说,哪时候想着若是真有家人在他们应该早就来寻我了,就也不在意。二十岁的时候师父说我应该下山看看,一辈子待在山上,也取不得什么真经。这么的我就下了山,南安寺在江南已经时首屈一指的古刹,平日里香火鼎盛,可是比起临安还是差得远了。一下山我就被迷了眼,竟是两三天都没走出那临安城。”

王平安问道:“我也未去过那临安城,如此繁华么?”

会昌点了点头,“青城比不得临安一个街坊,我游历天下,京师能与其相提并论却还是差之分毫,便是江都也不能与之相比。”

王平安知道江都是李周漕运的源头,可以说天下一半的客商都要经江都北上。这般资源都比不上临安,王平安不由得安安吃惊。

会昌接着道:“下山之时我已然是小有名气,不少人都去家中做客,书院道观也邀请我去谈玄。当时临安城中皆以能与我谈玄为荣,起初还觉得新鲜,后来就不厌其烦,没说几句就将人挤得无处下嘴。一时间,就变成了那个若能在我面前自圆其说,就能声名大噪。过了一个月我就觉得临安富则富矣,却也没什么意思,就去了扬州,沿着运河沿岸往上走。”

王平安说道:“运河沿岸想必也是热闹非常,漕运沿途一般都是富庶之地。”

会昌点了点头,“热闹倒是热闹,与临安一样的景象却也没什么新意,有师父的名头在我也沿途拜访了不少古刹、名士、得道高人。一路下来,却总觉得别扭。拜访一座名叫炎武寺的小庙时,才知道为什么。”

王平安感慨道:“定是于细微处见真知了。”

会昌面露喜色,接着说道:“炎武寺地处四州交界,虽然不富裕可也不是个贫瘠之地。我刚到的时候只觉此地民众生活的苦了些,那地的和尚知我习武却也告诉我要多加小心,因为此地山贼盗匪四出。我当时觉得有些诧异,因为此地虽然不设官府可我之前已经在见过不少富绅豪商,哪里像是个三不管的地方?再说我当时武艺已有小成,哪里会在乎几个蟊贼。不想还真让我碰上了。此地有一山名叫良山,据说景色不错,我寻思前去看看景色。”

王平安问道:“想来那良山却是土匪窝了?”

会昌点了点头,说道:“是啊,当我发现时已被十几人团团围住,我刚想动手却发现这些人与其说是盗匪,不若说是饥民。我本就无杀心,好奇心自然更胜。便问道:他们所犯何事,为何避入山中。他们见奈何不了我,我也对他们并无杀心,竟对我不闻不问,自顾自的打猎织布、生火做饭。”

王平安哈哈大笑,“无奈何也。”

会昌语气也颇感无奈:“确实,在此之前我去哪里无不是前呼后拥高朋满座,哪怕是自小在院中也是众星捧月,哪里有过这般滋味。不过我身上还有些银钱,就花钱找来这里的头目跟我谈谈。”

王平安看着会昌的表情饶有深意说道:“想来这位头目定然是让大师印象深刻。”

会昌似笑非笑道:“确实与我前二十年遇见的人大不同,我也没想到统领这百十号人的居然是个与我年纪相仿的姑娘。冲着我的银钱,那姑娘勉为其难的解答了我几个问题。当然第一个问题,肯定是为何落草为寇。”

王平安抢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