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4 章 至京城(2 / 3)

袁媛疑惑地问:“您说的可是炎武寺?”

姚斯道嗯了一声,“如今看来,那个寺庙不巧取、那个道观不吃香火。能自食其力的方外之人只能自食其力都是极少数,何况是道观和寺庙。炎武寺在外人看来,可能是过分了一点,但在自幼饱读经书又强压了一路怒火的会昌看来,就是十恶不赦了。他昨日自叙一夜之间手刃千头孽畜,现在想来是何等风姿。”

袁媛又不解的问“千口人?不说只诛了炎武的恶僧、淫僧么?”

姚斯道闻言又哈哈大笑起来,“若只是杀了几十口,哪里需要他授业恩师出面?要知道南安寺的方丈,可以说佛门执牛耳的人物啦。第一日这事就传遍了天下,第二日由佛门和李周朝廷派出的高手开始在炎武寺周边走访调查,第三日么……”

袁媛“心领神会”脱口而出道:“拨乱反正,传书天下。”

姚斯道一副“孺子可教”的表情,接着道:“是啊,不出一个月的时间,事情走向犹如倒转乾坤,不少人都觉得这炎武寺没准就是故意留给那些佛子们扬名的。还有人私下传言,这位会昌没准就是货真价实的“佛子”,说他是那位方正的私生子。”

袁媛听到这儿噗嗤一笑,问:“谁这么大胆子?敢编排那等人物。”

姚斯道摇了摇头,“那就不知道了,反正后来也没人敢再提起这事了。倒是那时候那位会昌大师在京城当众宣称还俗,我也因此称呼他为会昌先生。”

袁媛“哦”了一声,也是感慨:“那日看他的模样,想来年轻时也是个唇红齿白的俊俏和尚,还俗却不留发着实可惜了。”

姚斯道“无奈”地摸了摸自己的光头,好似辩解一般,“多半是觉得光头易于打理吧。”

袁媛与姚斯道两人又笑了起来。

王平安还不知袁媛已经要发现他此行的目的了,他又在马车中与会昌了解京城周边的风土人情,虽然会昌已经十几年未离开过青城,可也总比他这个“失魂症”强百倍。

初次来到首善之地的新鲜冲淡了长途奔波的疲劳,王平安拨开车帘看着城外的景色,“会昌大师,在京城可还有什么旧识?”

会昌摇头“当年都是些酒肉朋友,哪里算得上旧识呢?”

三人一车在入城的关卡处等候,王平安又问:“怎么在此处就查岗?这不是离城里还远着么?”

会昌微笑说道:“李周三百年,内城早已不堪重负,李杰初登基时就以朝廷的名义大肆收购民众的屋舍,在城外三倍偿还免一年税负。又将四面各设一卫所拱卫安全,于乡邻中选拔武卫维持治安。我到京城时实际面积就大了一倍有余,你觉得此地离城头还很远,可若是能碰上查岗,怕是在过几十丈就能看到民宅了。”

王平安闻言又撩开门帘使劲儿向前张望了一会儿后感慨:“会昌大师说的是,前面已然是能看见烟火了。因势利导,有点意思。虽然称不上十全十美,却不得不说是个好法子。”

会昌也是点头赞同:“所以天下皆赞颂李杰便是这天下间最好裱糊匠,为李周缓了二十年国运。”

这时,小莫的声音传来:“姑爷,会昌大师,到我们了。”只听又有人说道:“里面是什么人?撩开门帘。”

小莫回答:“里面是我家少爷和先生,来京中看病。”说完不着痕迹的往那小校手中塞了二两银子,悄声说道:“染了风寒,一来怕冷气,二怕传晦气。”

那小校颠了颠头里的份量,暗道一声“懂事”又扫了一眼刚要伸手掀帘的兵士,嘴上又说:“既然如此,赶快进城吧,别耽误正事。”兵士知道他的意思,也就不再阻拦了。

车中的两人自然是听得明明白白,不过这样“花钱图方便”的小事也不会放在心上。王平安撩起车窗帘看着四周的景色,可能周边都是新建民宅的原因,不怎么繁华却有一股让人觉得温暖的烟火气。看着不少已经初具“四合院雏形”的民宅王平安心想:“若是地价便宜,也在这儿建个大院,在里面扣个水塘学游泳。”过了一会儿小莫又说道:“姑爷,前面有一处坊市,要进去么?”

王平安看着天色已经不早了,便提声调高声说道:“先转转,让后找个旅店休息一下,明天在办正事。会昌大师,可有什么特色吃食么?”

会昌反问小莫:“那市坊可有牌楼么?”

小莫抬头瞧了瞧,“东安”。

会昌喜道:“有家叫皆宜的卖烤鸭铺子,不知道还在不在。”

王平安听了也是精神一振,“也不知道是不是自己印象中的那种吃食。”也附和:“小莫,留心看着。”

小莫道了声“好”,就将马车缓缓驶入坊市,会昌也难得的如同王平安一般撩起车窗帘打量起四周来。

王平安听见会昌嘴中不停地念叨:“这家还在,那个也还在……”就问道:“大师,好似感慨颇多啊。”

会昌苦笑道:“来时路上没什么感觉,这一到京城看到旧日景象却是感慨颇多。当不得一句大师了,以后唤我会昌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