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4 章 至京城(1 / 3)

想来是这香囊中放了许多安神的草药还是因为昨夜实在没睡好,王平安竟在颠簸的马车上睡着了。他问了小莫才知道,这一觉醒来竟已过了渔阳。他又说道:“既然离沧州城不过几十余里,咱们今夜就住在沧州了。加快脚步,没准儿还能吃上口热乎饭。”

小莫道了一声“好嘞”甩了个鞭花在空中炸响,马车也快了速度向沧州驶去。

“沧州属于燕海与京畿的交汇处,自古以来民风彪悍,昔日北疆厢军的将校们多半出自此咱这儿。本地的枣、梨都是闻名天下的特产,品尝完这些水果你可以再去瞧瞧那冠绝天下的铁狮子……”旅店里三人听着说书人滔滔不绝的诉说着沧州的“奇闻”,王平安对会昌问:“会昌大师,昔日可曾来过沧州?”

会昌点了点头,“跟十几年前比没什么变化,那个铁狮子倒是有点看头,不过要走一段回头路,那玩意儿在海边。”

王平安便说道:“那就算了,回来时有机会再看吧。好好睡一觉,明日一早出发。”

第二日,刚从喜悦中清醒的袁媛才想起,王平安那个赶车的随从不像是外界相传的“王家八柱”,虽然林老成带走了两人,可是王文正、王敬思还是在的。王老六虽然外界都未曾见过,可绝对不会是这般“武艺平平”。以王后的性子,最起码得把王文正派出来啊?左右有她在家坐镇,北地还真没几个人能翻得了天。

袁媛左思右想好像感觉抓到了什么线索,深究之后却总是无功而返。现在这种情况她也不能去青城一探究竟,可若不能刨根问底又让她心痒难耐。她又想到冬兰婆婆与平野道等人都是旧识,便对门外的仆人吩咐:“去请老家请冬兰婆婆过来。”

这时姚斯道也从外面进了屋,“小姐,可有不妥?”

袁媛无奈道:“就是觉得不合常理,就想弄明白。”

姚斯道对她的直觉表示赞同:“事出反常必有妖,小姐说的有理。可惜我对那王家不熟悉,不然也能帮您参详一二。不过,倒是有句与小姐共勉。”

袁媛说道:“还请姚先生赐教。”

姚斯道微笑着说:“结果都是由数个最简单的条件做最简单的加减得出的,无论结果多么不可接受,可能都是刹那间的最优选择。所以……”说到这儿他拉长了音,看着自家小姐。

袁媛“心领神会”接道:“所以,我们反向推导时,就从那最简单的答案开始。只要符合现状,便是最后的参考条件之一,最后再综合汇总就看到个大概了。”

姚斯道赞赏说:“小姐,冰雪聪明一点就透。”

袁媛谦虚道:“姚先生过奖了,没有先生点拨,我哪里能知道这般道理。”说到这儿她又将自己的疑惑讲出,并询问姚斯道的看法。

姚斯道笑了笑,缓缓地说:“从结果反推,没有派王文正只有两个简单的原因,一是不用,二是不能。小姐以为是哪个呢?”

袁媛立马说:“当然是不能,王后再怎么狂妄也不会觉得只靠这两个人就能在京城保老九平安,这三人的模样与其说寻人不如说是“微服私访”。”

姚斯道点了点头,算是表示自己的观点,又接着说:“那么就推导出下一个问题了,为什么呢?”

袁媛刚才已然是在脑中推导了无数次,脱口而出:“要么是另有他用,要么是实在派不出去。”

姚斯道“嗯”了一声,他知道此时掌握的情况已经不足以往下推导了,便说:“咱们在青城还没扎下根,就先从第二条线说起,为何王文正出不来呢?”

袁媛也不用深思便直接回答:“要么是王文正自己的原因,要么是王后的原因。”

姚斯道回想这一个多月从青城传回来的消息,没有什么值得关注的事情发生。如此说来……他缓缓开口:“小姐,那便是最不可能的,就是最真实的。”

袁媛明白他的意思,却也还是感慨道:“若真是这样,还没想到什么人能拿的住她,她那身本事在北地可说得上数一数二了。”

姚斯道摇头反驳:“在您这一辈中,她确实说得上是第一高手,可小姐也不要小瞧北地啊。单说那会昌先生,当年也是独领风骚的人物。早年间有传言,不少“愤世嫉俗”的人物都躲在青城那边,不仅是他还有传闻中“践行商书”的贾某人,好像都隐居在青城附近。现在看都是受了青城观的庇护,会昌先生这次出门就是为了还人情。”

猜到大半答案的袁媛不再纠结于王家发生了何事,当冬兰婆婆过来补足一些当年旧事,说不定就能得到全盘答案。倒是见王平安称呼会昌为“大师”,而姚斯道称呼为“先生”,感到有些疑问,就问起此事:“姚先生,这位会昌是个什么来路,您为何对他如此推崇?为何又是大师、又是先生的?”

姚斯道哈哈大笑:“这位会昌,可是我们那一辈的传奇人物了,佛门经典一点就通,诸多神通可以说是自行开悟,都说他是天生的佛子。前十几年他横空出世时,我们这一辈还真没出什么能与他分庭抗礼的人物,可惜,越是这般晶莹剔透的人物就越容易钻牛角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