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福就躬身出去了。李二打开鸭卷一看,“确实不难,虽然饼的口感差些,可是搭配确实是极妙的。”不过片刻阿福就去而复返,在他耳边轻声道:“老爷,那三人就住在对面的旅店,说是今日才进的城,对城门那边报备的是求医。”
李二“哼”了一声:“这般家世而不习武强身,怕是得了懒病还差不多。再说看他那气色,哪里像是有病的。今日当值是谁啊?为了收银子连看都不看啊?”
阿福知道自家老爷不会为了这些琐事动真怒,等他说完接着说道:“几个老兄弟看了,也是不认得那黑衣短发的人是谁。”
李二挑了挑眉,心道:“这人是凭空冒出来的不成?”出言奚落:“阿福,你是记错了?”
阿福摇了摇头,“老爷,阿福也觉得奇怪,可对那人感觉确实决计不会错的。老兄弟们也掌过眼,绝对是高手。”
老二皱着眉想了想,想了个不是办法的办法:“回去之后,你们几个把符合条件的高手都列出来,一个一个排除,最后若那人没在上面,就把今日当值的抓来砍了。”
阿福躬身称是,当然些许小事破坏不了李二享受新鲜美食的心境,吃饱喝足之后他哼着小调就回内城了。
王平安与小莫一进屋就被会昌告知,回来的路上被人观望了。闻言小莫因未发现别人的窥探有些紧张,王平安倒是满不在乎反倒问了句:“老哥可被认了出来?”
会昌自信地摇了摇头,“我快二十年未进京畿,再说我现在相貌大变怕是没什么人能识得我了。”
小莫却担心地说:“对方若有这般本事怕是不出几日,咱们的来路就被摸了个干净。”
王平安不以为意,安慰说:“没事我把那东西留下之后,估计也没什么心思搭理咱们。早点休息吧,明日去庆余楼办事。”
会昌与小莫各自回房之后,躺在床上的王平安想起了袁媛与他提过的“六扇门朋友”,他暗自摇了摇头:“别自找麻烦了。”又想起袁媛提到的“普贤居”,“还是先看看会昌有没有门路吧。”
第二日一早,王平安就去找了会昌,可惜会昌就算是在当年也不认识这种“接地气”的人物。无奈,只得让俩人与自己一样换个装扮一起上街看看。三人未乘马车,只是徒步沿着旅店走去。
王平安看着新建的几处坊市对小莫说:“小莫,这儿的环境可以说比青城好多了。”青城虽说是关外第一个大城,可毕竟是由一个商阜发展而成。富则富矣,哪里比得上这些由工部老手规划的“新城区”呢?王平安寻思着旅店人多眼杂,就想在这边买一个独门独院。寻思着先看看小莫的看法。
小莫不知道王平安想的那般多,他看着周边环境却也是颇为赞同:“姑爷说的是,马路跟院与院之间的间距都是青城宽阔有序。”
会昌品出了他的意思,“要买房?”
王平安点了点头,不知道是不是袁媛给的银票让他觉得烧手,他现在急欲将它们转化为实物。刨去天下大乱的因素不谈,在京城购房置地怎么都是一个稳赚不赔的买卖。若是价格够低,天下大乱也是可以赌一赌的。这不,没走一个时辰就被他发现了一个值得投资的好宅子。王平安看上的是一个只有四间房的院子,院子不大只占了半亩地,小莫则觉得寒酸了些。王平安觉得左右也就他们三个入住,这么大正好。而且这个小院里有一颗柿子树,虽然还未长大可王平安觉得也是十分吉利的。王平安有装模做样的问了问会昌的“意见”,会昌笑答:“只要不让我掏钱,我便没什么意见。”
如此,小莫就被自己姑爷派去坊正哪里谈价钱去了。这院子盖成已经有些时日了,因为面积尴尬,与卫所离得也远,所以一直未能找到买主,可以说是平日里压在坊正心里的一块大石。小莫一副“豪仆”模样,三言两语就把这宅子贬斥的一无是处,好一副“为自家少爷乱花钱”而痛心疾首的模样。坊正也怕事后被豪门大户“反攻倒算”,便出了一个极低的价格卖给了小莫。虽然签完地契后,他怎么想不起来哪位朝中大员的公子叫“王平安”,可又想了想了便给自己开解道:“说不得是哪个公子哥儿自己起的化名,买来养人用的。”
“两千两银子?比上面的挂牌价还便宜快一半,小莫有前途啊你。”王平安看着地契哈哈大笑。
小莫虽然对此地还是略有不满,可有个自己落脚的地方总是比住旅店要舒服些。就是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回青城了,心里有些不是滋味可本职工作却还是要主动完成的。他又问:“姑爷,里面没什么家具,我去填补一下?”
王平安进了院子,只见里面虽然坊正总是打扫的缘故尘土不多,可家具却只有两椅一桌,估计是这院子早先卖不出被坊正“借走”了。他“嗯”了一声,又吩咐道:“寝具什么的买一样的就好,别忘了柴米油盐什么的,若是又鱼缸什么的也买一个回来。”想着小莫还要去旅店把行李取回之后,还要去处理马车,又让他晚上回来时再买些现成的吃食。
小莫见他没有再吩咐别的,就点头离去了。
这时,王平安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