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章 江东独步王坦之(1 / 3)

没几日,圣旨到了谯郡。

与天才郗超在建康齐名的“江东独步”王坦之来了。

刚刚被司马昱征辟入抚军大将军府掾的年轻才子,在陈谦等人的陪同下,进了谯郡府衙。

在这淮北极寒天气的激发下,他隐隐还有些兴奋之色。

摘掉肩上披着的羊皮大氅,递给身后的御林军,王坦之搓着双手,声音有些发抖地道:“哎呀,乍到淮北,岁暮天寒,雪虐风饕,没想到竟是如此之艰苦啊。”

“淮北地处平原,北倚太行,朔风肆虐,文度兄久在江南,定有不适,莫要着凉。”陈谦关切地道。

虽然带着一身寒气,王坦之还是眉眼弯弯地笑道:“即便是天气如此恶劣,但一想到能见到大晋之战神,及谯郡诸公,在下心中却如沐春风,沁之心脾,哈哈哈。”

朱唇中银牙略微有些轻磕,显然还有些不适。

边笑着,边向前走去,神采飞扬如昆山片玉,令众人暗暗称奇。

仪表堂堂、风流倜傥的名士大家见得多了,但二十出头的王坦之这种既有凛然气概又兼阴柔之美的风采,让大家忍不住多看了许多眼。

来到大堂正中坐定,陈谦命人奉上茶水,客气道:“文度兄,这是谯郡临涣产的茶叶,当地名唤茶棒,请品尝一下。”

王坦之点头称谢,端起茶碗呷了一口,秀眉一蹙,复又展颜道:“这茶入口颇有些厚重,口感谈不上,倒是在这严寒季节,非常适合,暖人心脾。”

说着,他放下茶碗,目光向下扫去,看到了同样来自太原王氏的远房亲戚主簿王蕴,遂道:“叔仁,北地数日,过的可否习惯?”

年少老成的王蕴笑道:“我主动请求会稽王殿下,前往谯郡军前效力,投笔从戎,无所谓习惯不习惯,只为报效朝廷而来。”

“咳咳,”王坦之被王蕴不软不硬地怼了一下,有些不自然地咳了两声,又转向袁宏继续道:“彦伯兄,建康诸友甚是想念,不知何日回京,一起聚会吟诗?”

“呵呵,是吗?有劳文度回去替在下向兴公兄(孙绰)、安石兄(谢安)、逸少兄(王羲之)等问候,金戈铁马,血染沙场,青史留名,乃是大晋臣民之荣幸。”袁宏淡淡答道。

“哦……”王坦之又被怼了一下,心中有所不快,看向左首第一人,问道:“这位是?”

柏杰起身躬身答道:“在下长史柏杰,见过府掾大人。”

“哦,幸会,山东大儒,临清柏氏。”

“不敢,不敢。”

“荀子曰‘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以此类推,请世海先生赐教,当今天下,终将鹿死谁手?”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弗得已。夫天下,神器也。非可为者也,非可执者也。为之者,败之。执之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也,故无亡败也。无执也,故无失也。故物,或行或随,或嘘或吹,或强或累,或坯或椭。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大。”

柏杰并没有正面回答王坦之,而是引用了老子《道德经》去回答了他,大体意思是世人若是想凭借主观意志来改造天下,根本不可能做到——即使有能力也达不到改造的目的。

因为“天下”这个东西,虽然是属于“器”这个层面——形而下者谓之器,但即便如此,“天下”仍然是非常神圣的,人为的一切,既不能干预,也不能主宰。

王坦之不再接话,抬头看着天花板叹道:“汉末有民谣:

举秀才,不知书。

举孝廉,父别居。

寒素清白浊如泥,

高第良将怯如鸡。

因此,而汉亡,七月太后曾有示下,选拔任用官员,切不可再行草率,可谓真知灼见,高瞻远瞩啊。”

言下之意,对这位来自沦陷区的儒士柏杰之才能颇有怀疑。

陈谦忙岔开话题道:“文度兄,一路鞍马劳顿,我已吩咐后堂设宴,备有薄酒,接风洗尘。”

“哦,哦,安东将军那我们开始吧。”

“好,来人,备香案。”

说罢,和王坦之走下主座,待亲兵备好桌案燃上香后,率众文武跪倒案几前。

王坦之整肃衣冠,取出圣旨朗声念道:“应天顺时、受兹明命:

安东将军,兖州刺史,广陵公陈谦,请辞表章朕已预览,今北方形势扑朔迷离,胡虏猖獗,谯郡地处险要,卿当尽心经略淮北,为大晋守护好北方边陲;然令尊陈眕为国捐躯,守孝祖制不可废之,拳拳孝心朕亦知晓,为朝廷尽忠亦是尽孝,明春之际,朕自会同朝臣商议卿守孝之事,卿可安心任职,体恤民情,训练军马,恪尽职守;克承清白之风,嘉兹报政;用慰显扬之志,昭乃遗谟,勿负朕望。兹赐陈谦假节,赏钱三万贯,绸缎千匹,牛车一部,钦此!”

魏晋时期的假节:平时没有权利处置人,战时可斩杀犯军令的人,是赐予封疆大吏或三军统帅的一个重要权柄。

陈谦等人叩首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