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任可汗完全不同,他重视汉人,又能虚心纳谏,汉人再也不是没有出头之日,反而在朝中所占据的权柄越来越重,这些汉人军侯都认为忽必烈是他们在蒙古帝国中推行汉法的最佳人选,还指望着在他的手下获得更多的实惠,更不可能跟着他去造反了。
更何况,若是民族大义总能凌驾于利益之上,世上哪还有汉奸了?
不仅如此,李璮还发现了一件令他更绝望的事,百姓们在得知了他起兵的消息后,避之不及,竟四散逃走,“民闻璮反,皆入保城郭,或奔窜山谷,由是自益都至临淄数百里,寂无人声”,这一情况也说明,李璮反叛在当时,是很不得民心的。
想一想,也能理解,毕竟平民百姓所求,无外乎吃饱穿暖而已,单反能有一条活路,谁会自己往造反这种死路上走呢?
不过事已至此,李璮也是骑虎难下,只能硬着头皮一条路走到黑了。
其实李璮能够反叛,最大的依仗还是来自于忽必烈正与阿里不哥在前线交战,根本抽不出手来对付他。
但李璮不知道的是,就在他宣布反叛的同一时间,阿里不哥竟然撤军了。不得不说,不论是阿里不哥还是李璮,他们都吃亏在了信息闭塞这一环节上。
阿里不哥此时撤军,其实是有原因的,因为阿鲁忽的突然倒戈,导致本就缺少后勤补给的前线大军更加缺衣少粮,再僵持下去,肯定是无法与拥有着汉地的忽必烈继续抗衡的,而且蒙古人历来最恨叛徒,所以此时阿里不哥撤军,并没有直接返回草原,反而是浩浩荡荡地朝着察合台汗国杀去。
不过他这一走,可让忽必烈得到了喘息的机会,于是急忙召姚枢入帐商量平叛之策。
姚枢经过仔细判断后,给忽必烈分析道,李璮此今,有上中下三策可选:上策是趁忽必烈北伐之际,率精锐直入燕京,封闭居庸关,占据他的大本营,扰乱民心;中策是与南宋联合,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从四面八方不断袭扰,使蒙古大军疲于奔命;下策则是出兵济南,等待山东诸侯增援,若是选择此计,则必败无疑。
忽必烈追问:“今贼将安出?”
姚枢断然答道:“出下策!”
事实证明,姚枢不愧为当世最伟大的战略家之一,他对于战局的分析达到了惊人的准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