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 原始人(1 / 2)

刚进入洞中没几步,我就明显感觉到了一种因空间狭窄而带来的那种压迫感和紧张感。虽然既感觉压迫又感觉紧张,但是当时最先映入我脑海中的竟然是小学四年级《自然》课本上一张关于原始人家庭生活的图片。四年级?真就记得这么清楚吗?确定是在四年级的课本上,而不是在三年级的课本上吗?说实话,我还真就非常确定是在四年级的课本上。因为那一年我们班转来了一个新生,因其皮肤黑、身体健壮、个子高、嘴大,和我们刚学过的《自然》课本上的一张关于原始人家庭图片中的原始人特别像,所以我们班比较孬的小孩儿就给他起了一个外号,叫做野人。

说来也巧,正好那几天老师在给我们讲一个课外故事《鲁滨逊漂流记》,讲到了鲁滨逊收了一个野人小弟,因为收小弟的那天正好是星期五,所以鲁滨逊就给这个小弟起名叫做星期五了。自从老师讲完这个故事之后,我们班这个新生的外号就从“野人”变成了“四年级野人”,后来因为这个外号的字数确实有点多,叫着也挺费劲,所以就简称其为“四野人”了,再后来到了五年级的时候,不知道怎么回事,叫着叫着,又变成“死野人”了。因此我清楚地记得那就是在四年级。

那张图片是这样描述原始人家庭生活状态的:从图片的背景上看,那应该是在一个深秋时节的傍晚,残阳如血,晚霞宜人,但是宜不宜原始人就不知道了。在一个毛坯的山洞里,明亮暖和的火堆旁坐着四个野人,从身形上看应该是一个男野人,两个女野人和一个野人小孩。那个男野人肌肉发达,身体健壮,似乎正在做着烤肉,只是那表情有点严肃,像是昨晚谁把他家的烤肉给偷了似的。一个女野人手里应该是拿着一个笛子,她正眯着眼睛在吹奏,那笛声应该还挺让她自己沉醉,因为面前放着烤肉,她也不理会,只是自顾自地吹着笛子。另一个女野人看起来很慈祥,用手摸着身边野人小孩的头。那野人小孩看着可高兴了,因为他正在啃着肉,就是那种带着骨头用手拿着啃很爽、很解馋的那种肉。

要说这个图片描述到这里也就行了,已经把原始人的生活状态表达地很清楚了,但是画这个图片的人不知出于什么样的考虑,竟然还多画了一个野人。从身形和身高上判断这个野人应该也是一个小孩,只是年龄要比火堆旁的那个小孩稍长一些。他站在洞口,看着洞里火堆旁的肉,特别想要靠近,但是似乎又不敢靠近的样子。后来我想了想,这个样子,不就是我们四个人那时的样子吗?渴望中带着些许担忧,不安中隐藏着跃跃欲试。

也正是这个图片的缘故,我从小就根深蒂固地认为我们人类的祖先原始人就是生活在洞穴里的。这在以前没有进过山洞的时候,我也感觉这种说法没啥,挺合理的,住在山洞里遮风避雨的,还挺好。不过自从踏入这洞里的第一步开始,我就对这种说法产生了极大的怀疑,因为我进入洞中时的第一感觉是紧张和压迫,而不是感到熟悉和安全。就凭这第一感觉就能否定原始人穴居的说法吗?是的,至少在我这儿就能否定这种穴居说法。因为我深信我们人类祖先的很多生活习惯都已经刻在了我们现代人的基因里面了,是已经形成了本能反应的了,那些习惯是一般人很难改变的。比如我们大多数人都不喜欢黑夜,一个人大晚上在乡间小路旁行走,心里不免会有些心惊胆战,你如果有这样的感觉,这也不能怪你,因为这本身就是人类祖先刻在我们基因里面的习惯。

那么为什么人类祖先要在我们的基因里植入这个习惯呢?因为原始社会时,夜色的降临就等同于危险的降临,毕竟人类想赤手空拳地和野兽单挑的话,基本约等于找死。如果人类想要使用工具和武器,比如弓箭,棍棒之类的,那要有一个前提,就是必须要看得清,看得准,这样一箭射过去才能起到作用。但是在晚上,人类的视力绝对比不过野兽的视力呀,并且大多数野兽本身就喜欢在夜晚时分捕猎,因为到晚上时,没有阳光的影响,它们的视力会更加好。

而人类恰恰相反,只有有阳光,才能看得清楚,才能和野兽战斗。所以原始人父亲一到晚上就会告诉原始人儿子:“晚上不要出门,早点睡觉。”

然后,还会再加上一句:“明天早点起。”

就这两句话,即使在现代社会,你也应该会经常听到吧,这就是咱们人类的悠久传统呀。

还有一个比较典型的例子,就是大多数人都会很害怕蛇。如果你也害怕蛇,那么你绝对不用为此感到丢人,因为那真是再正常不过了,就连《圣经》上都说:“惟有蛇比田野一切的活物更狡猾。”

说起来,蛇这种东西,还真是挺奇葩,能爬树,能钻洞,能下水,能喷毒,有鳞甲护身,有柔道绝技,这么说吧,除了不能飞之外,好像什么都会,所以原始人干不过蛇,见到蛇会害怕,也在情理之中。并且这种怕,已经在数十万年的传袭当中,刻在我们人类的基因里面了,导致我们现在看到蛇就害怕。

当然除了这第一感觉能否定原始人穴居这种说法之外,还有一个原因可以否定这种说法,那就是洞穴这种场所其实很不容易逃生,洞穴三面都是墙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