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8章 心虚的小夫郎(1 / 2)

杨颐辰的判决,谢霁月是经过了深思熟虑的,毕竟有那百万两黄金的缘故,同时兼顾不牵连过多但又足够严重,还是一件比较值得思考的事情。

最后思考的结果是,杨颐辰三代以内所有直系亲属,女眷全部斩首,未出阁男眷充为妓子,并且杨颐辰这一脉的杨姓改为蟒姓,永世不得入朝为官。

这样一道改姓的圣旨下达,整个京城震惊了。虽然没有肉体上的伤害,人还活得好好的,但是这在大周,当真算不上是什么大发慈悲,轻拿轻放,反而不亚于将一个人打上耻辱的烙印。

蟒是毒蛇,如此肮脏低贱不堪的东西,被当作了姓氏几,在中原这样看重门第出身,注重礼义廉耻的地方,怎么可能忍受?更何况杨颐辰本来还是世家出身,谢霁月的这一举动简直说是杀人诛心也不为过。

于是,这份圣旨就在短短几日内传遍了京师各处,成了京城百姓茶余饭后的谈资,成了百姓们议论纷纷的话题,成了所有人的笑柄。

而在这两道处置圣旨的消息,一前一后的传到江南那些涉及于此案中的官吏耳朵里,这让江南那些人顿时变了脸色,一个个心头惴惴不安,如临大敌。

因为她们都知道,自己犯了错误,参与盐枭案之中。而皇帝在审讯了杨颐辰半个月后,突然就派兵前往江南各个城,她们可不信杨颐辰有“义气”到不会供出她们。

她们左看看淮安郡守的下场,右看看杨颐辰的下场,一时间心中有了计量。她们可不想以后的子孙都要姓什么蟒,那样入了地府,都无颜面对列祖列宗了。

于是这些官吏之中,有些胆子小的,接到消息的第二天便哆哆嗦嗦地写了请罪书,快马加鞭连着自己的乌纱帽一起送到了京城。

…………………

远在郑州的郑州王谢槐安自然也得知道了杨颐辰认罪伏法的消息。

当晚,郑州王王府内灯火整日未歇,谢槐安所有的幕僚都聚集在了一起,共同商讨对策。

谢槐安的脸色十分阴沉,忧心忡忡,眉宇之间满是戾气:“现下,你们说说,本王该怎么办。”

众人对视一眼,纷纷上前,你一言我一语的为谢槐安出谋划策。

谢槐安一边听着,一边频频点头,眼神越来越亮。最终,她一掌拍在了桌子上,站起身来:“既然事已至此,那本王只能铤而走险了。”

“王女英明!”众幕僚齐声说道。

谢槐安微微眯眼,一字一句的说道:“我倒要看看,一个黄毛丫头,不过占了出身的便宜,这次动起真格来,到底谁是赢家。”

不过谢槐安倒是心中有数,她知道自己目前打不进京城,她口中的铤而走险目前还处于初级阶段,而首要目标是联络其他诸侯王,各自自立为帝。

..............................

然而谢槐安的一举一动,都在谢霁月的掌握之中,无异于跳梁小丑,垂死挣扎罢了。

谢霁月坐在龙椅上,看着郑州王府内的细作给她送来的消息,那密信上一五一十的复述了谢槐安的“豪言壮志”,谢霁月看完后不由冷冷一笑,呢喃道:“螳臂挡车,不自量力。”

说着,她的嘴角浮现一抹嘲弄,不甚在意的将信件扔到一旁。又伸手从案几上拿了新的奏折批阅了起来,仿佛郑州王意图谋反这样的大事,在谢霁月心中没有引起丝毫的波澜。

等到她批阅完奏折回到寝殿时,已到了掌灯时分。

秦渊此时正坐在软榻上,正对着幽暗的烛火,手中笨拙地绣着香囊。

他没能忘记在扬州郡守府时,杨珞一脸娇羞,企图送给谢霁月的那个香囊。虽然谢霁月没有收下,可到底在秦渊心中留下了点点涟漪。

按照大周的习俗,男子向女子表白心意时便会送出自己亲手缝制的香囊,作为定情物。

若是母父之命,媒妁之言的婚约,男子则会在大婚当日将香囊送给妻主。

虽然秦渊男红不佳,没有绣制香囊,但是亲手雕了簪子来代替。可如今想来,也实在是觉得遗憾,他竟没能亲自把香囊递给自己喜欢的人。

于是这几日他背着谢霁月,偷偷摸摸地学习男红,绣废了一个又一个香囊,索性他悟性还算高,手中的这个绣制的鸳鸯图案已经依稀能辨认出来了。

再不出两日,便能绣好送给谢霁月了。

想到这里,秦渊不由露出一丝苦笑,可惜书到用时方恨少,练这十天半个月的,也怎么都比不上人家十几年来积累出来的绣活。

就在这时,他听到了谢霁月进来的声音,一时被惊扰,他连忙慌乱地将香囊和针线盒藏起来。

至少在没练成之前,他还不想把自己不堪入目的绣工展现在谢霁月的面前。

谢霁月一走近刚好看到秦渊手忙脚乱将木制抽屉合上的场面。

她不由得挑了挑眉,似笑非笑地问道:“藏什么呢,这么紧张?”

秦渊闻言心下咯噔一下,强装镇静,干咳一声,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