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章 花落谁家立嗣迷(四)(1 / 2)

历史永远是历史,或许是事实,或许是猜测,或许是杜撰,也或许是胡说。

只要给后人留下思考的,让后人值得警醒的,被后人一直沿用的,都是值得尊重的历史,值得纪念的历史,值得感伤的历史。

慈禧太后的一巴掌,把皇后扇的满脸伤痕,也把同治帝的性命扇没了。

不过前面讲了,同治爷怎么死的,拥有各种版本,大家众说纷纭。

关于同治帝的死,有着三种说法,一种就是慈禧太后的那一巴掌,让自己的儿子命丧黄泉。

第二种说法,便是慈禧太后看到同治帝的遗诏后,宣召御医李德立,命他给同治帝停药,才使得同治帝病疾而死。

第三种说法,同治帝也被积极医治了,可李德立的治疗方案根本不管用,最后同治帝久病未愈,最终身亡。

我们不难发现,这三种死因,都和一个人有关系。这个人是谁呢?那就是同治帝的生母,慈禧太后。

第一个死因,正是恶毒的慈禧太后利用恶毒的手段做出恶毒的事情,她在同治帝和皇后之间挑拨离间。本是自己要求的,最后还反倒咬皇后一口。

第二个死因,就是慈禧太后为了巩固自己的执政权柄,从李鸿藻那里得知同治帝背着自己立嗣的消息,狠毒地让李德立不给皇上服药,以至于生命的最后一线希望也变得那样惨淡。

我们再来说说第三个原因,有句话说得好,有病不能乱投医,但是找不到好大夫,也只能误打误撞。人家同治爷的老师翁同龢举荐过一位医术高明、德高望重、声名在外的八十九岁老大夫,可谓是那个时候的老寿星的老寿星,而且那位老大夫诊脉后,还说能有的治,慈禧太后却放弃了。

或许,历史就是给人留下遗憾和感慨的,假如慈禧太后听了翁同龢的话,按照那位老大夫的话给同治爷看病的话,说不定,同治时期还能长点……

但是,历史终究是历史,我们没有处在现实中的历史中,也没有处在历史里的现实里,同治爷的死因到底是个啥,终究是不为人知。

这除了同治爷的死我们搞不清楚,这位无后的皇帝最后立嗣的问题。

讲起立嗣,这既是传统,更是个规矩。皇帝死前会立遗诏,选定皇位继承人。

对于同治帝立嗣的遗诏这件事,《清穆宗实录》中有一节叫做《大行皇帝遗诏》,但如今证明,记录的遗诏并不是同治爷的意思,而是慈禧太后硬挺着加上的。

此外尚有传闻,同治帝死前确有一个真正的遗诏,那么我们就来说说这个遗诏,他到底立的谁?民间流传着哪几种说法,我来分析分析。

我们知道,同治帝驾崩的时候才十九岁,但对于这个悲情的皇帝来说,十九岁已经是自己生命的边缘,是时候考虑自己继承人的时候。况且同治爷并不是暴死,也不是到了昏迷不醒的地步,最后死的时候还是清醒的。所以,他留下遗诏的事肯定存在,只不过这世上猜忌、流言、推断太多了。

最后到底立的谁呢?最后在三个人当中展开了角逐,那就是慈安太后、慈禧太后,还有恭亲王弈訢。

我们看看推断一:载澍。载澍是何许人也呢?前面我们提到过,他是道光帝第九子奕譓的继子,奕瞻的亲儿子。

载澍,在这些人选中,年龄最长,也最合适。立嗣得有辈分的因素,也靠姓氏的排位。假如定了“立长”原则,在“载”字辈里边,载澍肯定是最合适人选。年龄也合适,心智也成熟。

可是,慈禧太后能同意?这才怪了。载澍年纪合适,他继位就等于慈禧让位,那样就压根没有慈禧太后的事了,还哪来的垂帘听政。

这推断二:就是弈訢的长子载澄。这个人选是慈安太后提出来的,其实当时推测同治帝也选了载澄这个人。

慈安太后认为,按照大清规矩,年长者否定后就往后延续呗。

那下一个就是弈訢的长子载澄。同治帝得了“花柳病”,这个载澄估计也能算的上始作俑者之一了。

载澍不行,载澄可行吧?还不行。

慈禧这个老奸巨猾、阴险狡诈的太后,另一面就是遇到事情,考虑周全、丝毫不差。周全在哪里?丝毫是多少呢?

要说载澄是最合适的人选,17岁,也接近当皇上的年龄了,继位没多久就可以处理朝政了。

可这还是犯了慈禧太后的忌,载澄没多久就可以处理朝政了,到时候我还得卷铺盖走人,那不行!

这一来二去,慈禧太后还是没答应。

这里还是有个小插曲,当慈安太后说出弈訢的长子载澄的时候,弈訢忙着道谢。这里的“谢”,不仅有谢意,更多的还是谢绝。

这很有意思,研究人事问题的时候,相关敏感人员就回避了。这个弈訢很懂规矩,研究到自己儿子的时候,很自然地就知趣地回避了。

当然,当时弈訢怎么想的,我们谁也不知道?他会不会在想,我可不掺和这个泥坑。或许也在考虑,自己当年没干过咸丰帝,只是自己太年少,也没赶上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