却说孙权领兵攻打庐江刘勋,半月不下。
人报周瑜有军机要务求见,孙权欣然召之。
“公瑾在鄱阳练水军,因何得以来庐江?”
孙权少年登位,此时非常的谦卑下士,周瑜一到便将之请上座。
周瑜亦不拐弯抹角,直言道:
“主公知东吴之利害否?”
孙权大惊,忙道:
“未知也,公瑾为何如此说话?”
“今荆州困于张羡之乱,故我等得以报父兄之仇为由,攻伐庐江。”
“然庐江之地地处淮南,不可不慎。”
孙权一怔,顿时明白了周瑜的意思。
淮南是曹刘的势力范围,咱现在攻打庐江,等于是在鸡蛋上跳舞。
“窃闻曹刘与袁绍相持于官渡,难分胜负。”
“今不趁早夺取庐江,待胜负决出,更难作为。”
孙权发表了自己的意见。
周瑜却摇了摇头,正色说道:
“今虽是河北强,河南弱,然此二地皆非我等所能相抗的。”
“公之大敌为何?荆州刘景升也!”
周瑜的意思,就是劝孙权一定要分清楚主次关系。
河南比河北弱是不假,但也是远远强于孙吴的。
如今是两雄争霸,孙氏哪边都得罪不起。
所以对外方针,一定是要全力对付荆州刘表。
然后积极示好河南朝廷,以换取孙吴攻打荆州的默许。
不论是周瑜亦或陆逊,都主张交好河南,然后全力对付刘表。
为何?
首先刘表与孙氏有仇,攻之有名。
其次,刘表的个人能力远不如曹操、刘备,好对付。
最后,荆州富庶,这也是最重要的一点。
别看孙氏手中仍有周瑜、吕岱、程普等优秀人才,但他们手里拿的全是烂地。
单就从国力上讲,整个孙氏的地盘加在一起,都比不上张鲁的汉中。
所以摆在孙氏面前只有两条路可以走。
要么贯彻孙策的方针,快速打出去,抢夺富裕的地盘。
要么就慢慢开发吴郡、会稽等瘴地。
当然,历史上孙权确实把吴地开发的很好,但也足足了几十年的时间。
就汉末这群雄兼并,越打越强的趋势,谁等得起几十年?
“依照公瑾的意思,当如何?”孙权问。
周瑜不假思索答:
“即刻上表朝廷,遣使向朝廷纳贡,以求册封。”
“令兄在时,便得到了朝廷的册封,今两雄相持于官渡,我东吴不能不作表态。”
“诚如是,曹刘必以得主公为喜,从而默许我等攻取庐江、乃至荆州之地。”
……嗯。
孙权点了点头,从善如流:
“既如此,吾遣吾弟孙翊亲往陈地纳贡,以彰诚意。”
言讫,即召孙翊来帐,备言此事。
孙翊性格严厉暴躁,喜怒尽显于色。
听罢,当即表达自己的不满:
“遣使纳贡,只须令一长者前往陈地便好。”
“何须小弟亲往?”
孙权则十分严肃地说道:
“今曹司空、刘将军为国讨贼,正缺盟友。”
“吾弟亲往,以彰吾之诚意,使曹公、刘公不疑我。”
“弟已举孝廉,今去陈地,可留在朝廷为官。”
孙翊闻言大惊,留在朝廷为官是什么意思?
不就是让自己在河南当人质吗?
“想自兄继业以来,小弟精心侍奉,并未有过。”
“然权兄此为何也?”
孙翊当即把自己的不满表达出来。
孙权面色一沉,板着个脸,怒目嗔道:
“今吾为家主,汝敢不听吾命耶?”
言讫,左右刀斧手齐齐拔剑。
孙翊一惊,大感惶恐。
这是孙权第一次展露自己的政治手腕。
他送宗族兄弟去朝廷当质子,当然是为了换取曹刘的信任。
同时,这也是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
孙权上位时,族内并不安分,许多孙氏将领都有拥兵自重之意。
尤其是孙翊,
孙策临死之时,以张昭为首的大臣,其实是一齐拥戴的孙翊继位。
理由是孙翊跟孙策很像,骁悍果烈。
但孙策最后拒绝了,他认为正因为孙翊跟自己很像,才很难处理身后之事。
所以孙权的继位,其实是孙策力排众议,乾纲独断的决定。
最后孙权虽然平稳接过了孙策的大棒,但孙翊依然是一个潜在的政治威胁。
把他送到陈地朝廷去,于孙权而言是两全其美的好事。
孙翊见孙权早有准备,知他今日不论如何都难以脱身,于是只得应从。
孙权这才转怒为喜,笑道:
“……善,吾已命人备好锦绢粮秣。”
“吾弟可立即北上,待见到曹司空与刘将军后,备言吾之心意。”
“我孙吴一定是忠于朝廷的。”
一言毕,孙权又遣族兄孙贲,老将韩当率部护送孙翊前往陈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