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2章 刘备有雄才,诸葛亮善治国,李翊识虚实,庞统见兵势,难卒谋也(4 / 5)

贼,献于朝廷,则功在社稷,名垂千秋。”

“朝廷必以厚赏酬足下之功,天下亦将颂足下之德。”

“翊虽不才,愿保奏府君为武威将军,封永宁乡侯。”

“若足下执意庇护此二贼,恐招致朝廷盛怒,难免兵燹之祸。”

“将军雄陲辽东十三年,当知轻重,望速决之。”

“谨此奉书,望足下三思。”

“李翊,顿首。”

李翊这封书信,不卑不亢,晓之以情,动之以理。

力劝公孙度交出袁尚、袁熙二人。

并且许下承诺,要为公孙度封永宁乡侯,可谓诚意十足。

公孙度在看完李翊的亲笔书信之后,脸上却波澜不惊,情绪没有丝毫变化。

只淡淡顾谓左右人说道:

“我王辽东,何永宁也?”

意思是他在东北称王,永宁对他根本没用。

“李子玉诚意不足,然念汝远道而来,孤亦有赏赐。”

公孙度命人取骏马、明珠,赏赐李翊的使者。

“汝可回去,向汝主人家禀明孤之诉求。”

使者连忙询问公孙度有何条件。

公孙度所开出的条件的是,

要封他为辽东侯,平州牧。

并追封其先父公孙延为建义侯。

作为回报,公孙度会杀了二袁儿,献出其首级。

同时为汉朝的两位先祖设下庙宇,以辽东古制,在襄平城设坛祭奠。

使者将公孙度所开出的条件,如实回报给李翊。

令众人感到意外的是,李翊对此竟极为盛怒。

“我本欲活此奴性命,此辈竟敢悖我好意。”

“妄加开口,汝死之有分矣!”

众人见李翊如此盛怒,都颇感意外。

虽然公孙度的回执信有些狂悖,但开出的条件并非不能接受。

因为辽东本来就是公孙度的。

他索要的封侯也好,平州牧也好,都不要朝廷出一分钱。

给也就给了,郯侯何必如此盛怒呢?

李翊的话还在继续:

“此前我曾有言在先,若公孙度不从我令。”

“我必发兵征剿,夷灭其族。”

“今其不遵朝廷之令,当上奏天子,发兵征讨!”

众人闻言,只好默不作声。

张飞见此,乃问徐庶道:

“……元直先生可知子玉先生为何如此?”

徐庶作为文人,身上却又有股子游侠气,很对张飞脾气。

两人关系处得相当愉快。

徐庶乃为张飞解释道:

“……或许郯侯早有征辽东之心。”

“……早有?”

张飞有些诧异,暗想他们此次远征,不是来征三郡乌桓的吗?

如今三郡乌桓基本抚定,以为要回冀州了。

不想又说要去征讨辽东。

“……郯侯在辽西大肆开发土地,已经做好了长久作战的准备。”

“兼之平虏渠、泉州渠的竣工,粮草运输也能节省不少人力。”

“所以郯侯肯定希望把辽东问题给一并解决了,毕竟难得来一趟,不能白来。”

徐庶与李翊交往不深,他也只是尝试去揣摩李翊的心思。

站在李翊的视角去分析,他肯定不希望辽东有这样一个割据政权。

公孙度索求的封赏看似合理,实则就是想在辽东称王。

其早在中原动乱之时,便曾对手下人说:

“汉祚将绝,当与诸卿图王耳。”

而且有人传言,公孙度在辽东出行时乘坐只有皇帝能够乘坐的銮驾。

还戴了九旒,以头戴旄帽的骑兵为羽林军。

公孙度如此大逆不道的行为,李翊当然想要征讨他。

同时,李翊也不满公孙度在中原大战之时的不作为。

早在徐州时期,刘备便与公孙度交好。

派遣了太史慈乘船渡海,与其交易马匹,互市来往。

并且约好了,等河北、河南两家大战之时,公孙度配合出兵。

结果这厮竟全程看戏,没有下场。

这种背信弃义的行为,令李翊的不满情绪已经到达了一个阈值。

他所写的那封书信,便是最后的通牒。

你若是乖乖回中原,当你的永宁乡侯。

你还能当个富家翁,饱享后半生的富贵。

可如果不肯配合,那咱们只能是兵刃相见。

毕竟,李翊既已决心开发辽西,随带把辽东给一并开发了又有何不可?

所以,李翊下定决心,征讨辽东公孙度。

莫说李翊对公孙度不满。

其实公孙度对刘备阵营同样不满。

他在与刘备商讨出兵夹击袁绍事宜之时,曾要求刘备在青州的东莱割让一块地出来。

由公孙度派人,设营州刺史。

因为东莱距辽东近,乘船出海方便,公孙度想要这里自然是想更多的插手中原事务。

然而彼时,刘备还没控制东莱。

所以承诺的是等拿到青州之后再说。

直到李翊平定了青州,公孙度派人来索取东莱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