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6章 李翊泣血《出师表》,刘备怒叱徐州臣(2 / 6)

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面面相觑。

皆不知道刘备这是要干什么。

刘备阖上双目养神,晾了群臣许久。

这才缓缓睁眼开口:

“备尝听闻,‘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今郯侯亲临矢石,尔等坐议堂上,安居下邳,岂知征辽辛苦?”

“徐州风雪不比辽东,郯侯每餐与士卒同釜,卧不解甲者六十余日!”

“郯侯如此舍生忘死,难道是为了一己私欲?”

刘备厉声质问群臣,声音振聋发聩。

群臣见刘备盛怒,无不俯伏,莫敢仰视。

刘备的性格从来都不是“好好先生”,他一旦生气了,那是三头牛都拉不回来的。

而刘备之所以如此生气,

是因为就算李翊征辽东有错,可仗都已经打到这个份儿上。

眼看就要分出胜负,群臣竟齐声出来指责李翊穷兵黩武,虚耗国力。

现在说这些又有什么用?

此前李翊在时,与刘备君臣合力,说打哪里就打哪里。

也未见群臣胆敢多言一句。

而今不过打了三个多月的辽东,群臣便大发牢骚。

莫不是真以为李翊走了,我刘备就收拾不了你们吗?

刘备按剑下阶,走至曲阳令张轶面前,目若闪电:

“张曲阳,我适才看过你的上书了。”

“你在书中言道,说郯侯是‘黩武’,‘好战’。”

“汝可知去岁辽东掳我边民三万余众?”

“可知公孙度私造龙辇,九旒,设旄头羽骑,欲僭称燕王,裂我疆土?”

张轶出汗如浆,不敢应答。

刘备冷声一笑,掠过张轶,复顾群臣:

“郯侯军中,士卒冻堕指者十之二三,犹日夜攻城。”

“尔等在徐州锦衣玉食,大购歌姬,如今却反诬忠良!”

言讫,刘备背起手,沉声喊一声:“孔明!”

诸葛亮应声趋前:“臣在!”

“备记得当年在驿馆中,卿曾言‘孙权据有江东之土,已历三世’。”

“今公孙度据辽东几何?”

孔明答:“已陲辽十五年矣。”

刘备冷笑道:

“十五载割据,尔等不言‘黩武’。”

“今郯侯不过出兵三月,便成罪过?”

张轶冷汗直冒,瑟瑟发抖不能言。

刘备拔出佩剑,照着案椅便是一剑。

剑光乍现,案椅应声而断。

“昔吾与云长、益德、子玉起兵之时,尝见腐儒摇唇鼓舌,未战而先谋退路——”

“……哼,自今日始,再有谤军者,视如此案!”

堂中文武尽皆震悚,汗透重衣。

据当事人回忆,当时堂中寒气逼人。

而刘备怒发冲冠,竟蒸融檐冰,屋外积雪尽为热气所融。

刘备既训斥完群臣,又命人革去曲阳令张轶的职位。

发往辽东戍边,五年内不得回中原。

于是,群臣皆震服,再不敢妄议辽东军事。

经过这么多年的磨炼,刘备的御人之术早已今非昔比。

适才的一番训斥,刘备便巧妙的避重就轻。

只谈李翊征战辛苦,公孙度罪孽深重。

但对李翊所耗费之钱粮,以及公孙度愿意退让和谈之事而只字不提。

同时,刘备在处理群臣杀鸡儆猴一事上,专门挑了一个不大不小的曲阳令处理。

如果不处罚人,不能够威服群臣。

如果一一处罚,又大失人心,有损领导威望。

而只抓个典型出来教训,可谓是恰到好处。

当然了,刘备这样做的目的,还是为了强调李翊征战的“合理性”。

即便李翊征辽不合理,但箭在弦上不得不发,刘备必须让他变得“合理”。

因为当初出征前,确实是群臣都反对。

是刘备力排众议,支持李翊征辽的。

一旦李翊打输,那么折损的不单单是他自己的威望。

更损伤刘备这个大领导的威望。

所以无论如何,刘备都必须支持李翊打赢这场征辽之战。

是夜,刘备又单独找来诸葛亮、鲁肃。

屏退左右,独留一灯如豆。

“二卿可知,今日郯侯于表文中,独荐汝二人?”

诸葛亮、鲁肃闻言皆是对视一眼,肃然敛衽。

刘备背着手,缓缓走下阶来。

“汝二人与我共事许久,吾亦深知汝二卿之才。”

“郯侯深谏汝二人,必有道理。”

诸葛亮低眸,微做沉思。

鲁肃早早地便与李翊相熟,李翊推荐他,合情合理。

倒是诸葛亮,虽来了徐州有一年多了,但其实根本没与李翊见过。

即便作为同事,或许李翊听说过他的工作事迹。

但能予以他如此信任,令诸葛亮也颇为惊讶与感动。

鲁肃倒是与李翊颇为熟识,见此,乃笑着打趣道:

“昔管仲知鲍叔,非因同乡。”

“祁奚举解狐,岂为旧识?”

“孔明之才,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