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但这样一来,魏郡就太小了。
所以曹操决定把河内、东郡、赵国、常山、上党等郡,全部划到魏国去。
如此一来,魏国的地盘在地图上就显得很大了。
有人问,这样做有什么用?
用处就是,只要是在魏国范围之内,曹操就是那里绝对的皇帝老子。
魏国之土,魏国之民,皆是他曹操的私人财产。
那你问魏国之外呢?
答案当然是“归”刘协了,普天之下莫非汉土嘛。
包括刘备也是一样。
刘备建齐国,同样需要青州、冀州、徐州的领土单独划出来,建立齐国。
齐国之内,刘备是绝对的土皇帝。
齐国之外,领土名义上应该归属于“刘协”。
当然了,仅仅只是名义上而已。
不过建国的好处就是,曹刘以后不用再走形式了。
封国就是私人财产,老曹家、老刘家都可以世袭。
但王国之外,还是需要走一走过场。
不能因为你实力变强了,就整天把“我是反贼”四个字给写在脸上。
可你要说刘协真是一点权力都没有,那也不至于。
比如河东太守王邑,他曾带着印绶跑去许都见刘协。
刘协便安排他做了九卿之一的大司农,这是刘协自己任命的。
虽然刘协是傀儡,手上没多少实权。
可对一些虚职的任免权还是有的。
扩大魏国之后,曹操下一步要做的就是迁都邺城。
这是一项重大决定。
颍川虽好,但战略纵深太差了。
直接被刘表顶着屁股,万一日后跟刘备打起来,刘表反水。
他水晶不马上炸了吗?
所以仅仅只是出于战略考量,曹操都要迁都去河北。
更别提邺城袁绍之前的治所,底蕴雄厚,富得流油。
这是其一。
其二的考量,则更显沉重。
那就是曹操想要摆脱颍川士人集团。
这也是为什么白天,他要把荀彧支走的原因。
诚然,荀彧帮他拉起了一套文官班底。
但曹操却也被这套班底给严重束缚了。
荀彧作为大股东,基本上说打哪就打哪。
这放在创业前期,对曹操有利。
但放在后期,对曹操而言就愈发掣肘了。
在打完袁绍之后,曹操也想明白了一个道理。
他的集团不能叫豫,必须叫魏!
豫是河南,魏是河北。
一字之差,天壤之别。
这些年他总算想明白了,本初兄为什么要带着荀谌、郭图到河北去创业了。
四世三公,接受的家庭教育就是不一样。
人家一开始就能想明白的问题,曹操至今才想通。
当年兖州士族为什么叛变?
曹操带着荀彧、郭嘉这些豫州人在兖州混,吃兖州的,用兖州的。
然后重用的士族子弟全是荀彧举荐的豫州人。
那兖州士族能开心吗?
身为州牧,一碗水都端不平。
人家本地人可不就得迎一个新军阀进来吗?
所以曹操自从迁都颍川之后,实力就开始暴增。
因为他用的都是豫州士族,直接给这帮士人忠诚度拉满。
他们帮自己兼并土地,垄断资源,提供兵源、粮源。
可曹操却发现,自己过度依赖这些士族,权力很有可能旁落。
他自己也有可能成为本地士族的傀儡。
你看看刘表,跟荆州四大世家斗得整天疑神疑鬼。
斗到最后,连自己的亲儿子都不相信了!
所以把政治中心北移,是曹操摆脱颍川集团控制的第一步。
他要扶持河北士族,来抗衡河南士族。
没错,
一路走来,曹操终究是活成了袁绍的样子。
他也终于能够理解袁绍的苦衷了。
“……文若回来了吗?”
曹操深吸一口气,心中五味杂陈。
“……昨日方回,令君他——”
郭嘉欲言又止,难得无话。
曹府外,
荀彧捧着的谏章终未递出,在月光下化作一声叹息。
……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