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0章 二袁争霸的时代已成过去,如今是齐魏相争矣(4 / 5)

虽然这里面有大半的人,本就是刘备的人。

但刘表、孙权也遣人前去祝贺,这对曹操来说是一个非常危险的信号。

“好……好一个刘景升,好一个孙仲谋!”

曹操突然仰天大笑:

“诸君听见否?”

“这天下诸侯,已经当曹某是懦夫了!”

郭嘉见此,急忙示意众人下拜,喊道:

“请丞相为社稷计,进位魏公!”

曹操闭起双目,良久才缓缓道:

“既然诸君执意相请……唉,孤从众便是。”

屏风后一史官停笔踌躇,犹豫良久,终写下:

“群臣固请,公乃受命。”

曹操既决定称魏公,又高呼一声:

“……孔璋。”

话落,那名提笔写字的史官应声出列。

“丞相,臣在!”

众视之,乃陈琳也。

袁绍覆灭之后,如袁术一般,大量的政治遗产被曹操。刘备两人瓜分。

但由于刘备与袁氏有姻亲关系,大多袁氏旧臣依附于了刘备。

曹操只拿到了极少数。

陈琳已经算是投靠自己里面人中,能力中上的了。

曹操欣赏陈琳的文才,将之用为主记。

“汝即刻替我拟一道表文,进位魏公一事,吾当奏明天子。”

“……遵命。”

很快,陈琳替曹操拟好了表文,交给曹操过目。

曹操微作删改,便差人发往陈都朝廷。

颍川由于毗邻陈地,所以使者没用多久便赶到。

将表文献上,刘协览之,其书略曰:

“臣操诚惶诚恐,顿首再拜,谨奏陛下——”

“臣本谯县愚钝,蒙先帝简拔,委以腹心之任。”

“自董卓乱政以来,臣持三尺剑,卫社稷,安黎元,未尝敢有丝毫懈怠。”

“今海内未靖,四方多事,臣不得不昧死陈情。”

“一则,正名分以安社稷。”

“刘备以疏宗称王,祸乱名器,臣若仍居丞相之位,何以正纲常?”

“二则,慑不臣以固皇基。”

“孙权据江东,刘表拥荆楚,皆观望朝廷威仪。”

“非公爵之尊,不足震慑奸雄。”

“三则,酬将士以励忠勇。”

“前岁平冀州,去岁定关中。”

“诸将功高,宜有封赏之阶。”

“臣请陛下,赐臣魏公之位,许开府邺城。”

“臣仍领丞相之位,辅弼陛下。”

“岁贡如旧,以奉朝廷。”

“伏惟陛下圣鉴。”

——丞相臣操谨奏。

刘协览毕表文,大惊失色,颤声道:

“……曹爱卿终负朕矣!”

自刘备称王以来,刘协对曹操其实还抱有一定希望。

主要是因为曹操确实是有迎驾之功,同时由于是“二臣奉帝”。

所以曹操也没有像历史上那样跋扈,刘协对他自然不会有太大的抵触。

可当见着曹操上奏的表文,请求进位魏公之时。

刘协那最后一丝希望终于破碎。

原来,从始至终,他都只是众诸侯的一枚棋子罢了。

曹操,刘备就像是两座大山一样,狠狠地压在刘协身上。

任凭刘协如何努力,都休想将之搬动。

“……呼。”

刘协深吸了一口气,反倒笑了:

“准奏!”

“曹爱卿,于国家社稷有功,理当封魏公。”

“准许其在邺城开府,建魏国。”

公爵是可以单独建国开府的。

所以说公爵虽比不得王,但放在大汉朝同样属于非常大逆不道。

一月不到,左边的邻居称公,右边的邻居称王。

你便能想象刘协此时是何种心情。

但刘协还是同意了曹操的请求。

他命御史大夫郗虑,持节去颍川策命曹操为公爵。

下朝之后,又命匠人为自己打造了一把鲁班锁。

将之佩戴在脖颈之上。

不论吃饭睡觉,都不肯再将之取下。

众人只道是刘协心思已不在国政之上,只想着玩乐。

但只有少数人心知,

鲁班锁,又名莫奈何。

陛下他这是认命了啊!

……

颍川,许县,曹府。

烛火摇曳,曹操独坐案前,指尖轻敲新铸的魏公大印,忽而低笑:

“……刘备……多谢尔这东风。”

他举盏向虚出一敬,酒液映出眸中寒光:

“孤倒要看看——”

“是你这‘齐王’的旗号响亮……”

“还是孤这‘奉诏讨逆’的剑锋更利!”

这时,屋外响起了敲门声。

下人报说是郭嘉求见。

曹操命之入内,郭嘉捧着一卷书走进房间。

向曹操拜道:

“……魏公,这是建国的草案。”

“请明公过目。”

曹操接过竹帛,目光快速浏览。

建立魏公国,毫无疑问是要在冀州的魏郡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