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3章 昭姬归汉,匈奴降齐,楚魏同盟,东吴抗曹(1 / 5)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绵绵不绝的长江如一道利刃般将西川与东吴分在了两端。

长江是地图上的一横。

百年世路多反复,千古河山几废兴。

崎岖难行的大别山又在地图上划出了一竖。

而这一横一竖的中间,就是荆州。

荆州,三国历史上永远绕不开的话题。

不单单是因为它富裕,更是因为它的地理位置极为重要。

对于南方政权而言,想要与北方抗衡,荆州就是沟通的桥梁。

要想统一南方,荆州就是行军的要道。

而对于北方政权而言,

曹操在历史上统一北方之后,南征为何优先打荆州?

因为相比进军西边的秦岭,以及东边的水网,攻取荆州才是进取天下的最优解。

这也是为什么魏蜀吴都要争先恐后抢夺荆州的原因。

事实上,

早在曹操打张绣时,就是为了抢夺荆州。

只是被北方的事务耽搁了。

如今曹操依然有实力,去跟刘表争荆州。

可偏偏有一个更加强大的敌人,使得他不得不选择与荆州联合,共御强敌。

刘表称楚公,与魏国正式签订同盟条约。

这显然是针对刘备的。

刘备也立马做出了反应。

一面上奏朝廷,谴责刘表僭越。

一面又宣布与荆州断交,拒绝两地贸易来往。

政治上,经济上双重制裁刘表。

但这还不够,刘备又在考虑是否要在军事上进一步征讨刘表。

毕竟前面说过,荆州是进取天下的绝佳位置。

于是召集群臣,谓众人道:

“刘景升背盟附逆,孤欲亲提大军,问罪荆襄!”

“公等以为如何?”

诸葛亮止之曰:

“此有悖郯侯战略方针。”

“郯侯之意,先定北方,然后定河南,最后南取荆州。”

“以荆州西向巴蜀,剩余群雄必望势归附。”

“今先图荆州,恐曹操坐收渔利。”

刘备沉吟良久,皱眉道:

“然荆州与魏结盟,于我国不利。”

“今不早图,必为大患。”

刘备十分担心楚魏同盟的威胁。

毕竟他的实力还远没有到碾压曹操的地步,如今再加一个荆州。

毫无疑问这一纸同盟条约,会成为刘备统一道路上的最大阻碍。

时发小简雍在侧,即谓刘备道:

“刘表僭位称公,丞相必知此事。”

“可差人去冀州,询问丞相的意见。”

刘备乃从其言,遣快骑,星夜赶去渤海。

征询李翊的意见,问他如何看待如今的楚魏同盟。

齐国是否应该立刻做出反应,征讨刘表,以示惩戒?

书信经由丞相府,上报到李翊处。

相府机构极大提高了行政效率,李翊当即回书,发给刘备。

其书略曰:

“臣闻大王欲讨刘表,以惩其背盟附曹之罪。”

“然臣窃以为,此时伐荆,非良策也,愿大王垂听。”

“一者,兵疲民困,不可轻动。”

“前伐乌桓,新定辽东,将士远征千里,甲胄未解,战马尚瘦。”

“若再驱疲卒南下,恐师老兵疲,难竟全功。”

“且连年征战,冀、青百姓赋役繁重,仓廪未实。”

“若再兴大军,恐生内忧。”

“二者,曹刘并伐,力有未逮。”

“刘表僭位楚公,与魏逆已成唇齿。”

“若举兵攻荆州,曹操必袭我河北。”

“届时南北受敌,胜负难料。”

“不若暂息兵戈,养精蓄锐,待操、表生隙,再图后举。”

“三者,水军未备,地利不在。”

“刘表据长江之险,水师精锐,战船千艘。”

“我齐国水军初建,舟楫不习,若贸然与争,恐如旱鸭入水,反受其制。”

“故臣请大王暂息雷霆之怒,外示宽和,内修战备。”

“可遣使责刘表之罪,以观其变。”

“密令陈元龙于广陵加紧训练水军,以备不虞。”

“待天时、地利、人和皆备,再一举而定荆襄,方为万全之策。”

“——臣翊顿首敬上。”

李翊不仅反对刘备此时征讨荆州,甚至反对此时就跟曹操翻脸。

理由也很简单,战争打得太频繁了。

过去几年,刘营将士在北方,不是在征战就是在征战的路上。

好不容易安顿下来,如果突然告诉他们又要去征南方。

李翊担心,即便是以他在军中的威望,都很难压得住兵变。

其次,曹操、刘表的实力本身不弱。

尤其是刘表,历史上因为他的突然去世,然后荆州士人豪强们又牵头投降了。

导致曹操不费吹之力就拿下了荆州,从而让人误以为荆州很弱。

但事实上,

赤壁之战开打之前,曹操兴大军本就是奔着刘表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