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3章 昭姬归汉,匈奴降齐,楚魏同盟,东吴抗曹(2 / 5)

本来曹操都已经做好了万全的准备,打算跟刘表拼个你死我活。

结果谁也没想到挂机了半辈子的刘表,会在匹配赛的前一天强行退游。

现在楚魏同盟刚刚签订,人家正是蜜月期。

李翊认为现在开战是十分不明智的行为。

不论打一家,另一家肯定会参战。

齐国目前,绝对没有同时两线作战的能力。

这又涉及到了李翊提到的第三点——荆州水军。

我们都说曹操打输赤壁之战便失去了统一天下的机会。

因为他丢了荆州,也就失去了当时天下第一的水军。

徐州没有强大的水军做支撑,是很难跨过长江,夺取荆州的。

因为跟荆州发达的造船业,以及满是湖泊良港的地利相比,徐州的造船业就显得相对弱小了。

那么面对不怀好意的,针对齐国的魏楚同盟,李翊的构想是什么呢?

还是按照原计划,先定北方。

也就是将曹操的势力彻底驱除出河北。

但这期间,齐国只能与魏国发生局部战争,不能够升级为全面战争。

即要慢慢蚕食曹操在北方的领土。

没错。

李翊所用的,正是当年袁神时期,田丰、沮授为代表的消耗派的方针。

老刘国力上是有优势的,没必要像当年袁神那样,急着速战。

这一点,也可以参考曹操统一北方后,贾诩给曹操的建议。

——“以飨吏士,抚安百姓,使安土乐业,则可不劳众而江东稽服矣。”

众所周知,在三国历史上,不听贾诩意见的人。

下场一般都不会太好。

李翊跟贾诩的思路是差不多的,顺风局不要浪,稳扎稳打。

慢慢上高地,然后爆水晶,最后进行胜利结算。

当然了,蚕食曹操土地,还不使战争规模全面升级。

这就有些考验技术与手段了。

具体该怎么做,就是李翊与他的丞相府要头疼的问题了。

刘备览李翊谏表,沉思良久,终纳其言。

问孔明如何最大予以李翊支持?

孔明轻摇羽扇,应声答:

“可先使人携重礼赴襄阳,传话刘表。”

“以慢其心。”

“刘表守户之犬耳,生性多疑,若得知大王既往不咎。”

“必愿与大王重新交好。”

刘备从其言,即命简雍为使,赴荆州传话刘表。

“……前闻景升受楚公之封,孤甚为不解。”

“今细思之,或为曹操胁迫所致。”

“若君愿重修盟好,孤可不咎既往。”

为彰显诚意,刘备不仅释放了此前扣押的荆州商船,恢复了两地的通商贸易。

还上表天子,主动为刘表表司徒之位。

刘表见此,果然狐疑不定。

立即差人去淮南打听情况。

陈元龙收到刘备指使,按兵不动。

消息传回刘表处,刘表果然也不敢轻举妄动。

兼之荆州众豪族,纷纷借此机会,向刘表施压。

既然刘备肯主动交好,恢复通商,咱们犯不着得罪一个强敌。

刘表想想也是这么个理,他不能把希望全部寄托在曹操一人身上。

反正楚国与魏国有同盟互助的军事条约,万一刘备真打来了,到时候在出兵帮忙也不迟。

这也不算违背盟约吧?

于是,刘表乃回书徐州,其书略曰:

“表受楚公,实为权宜之计。”

“览齐王之书,足见诚意。”

“若齐王不弃,愿续前盟。”

于是,荆州方面,暂时被刘备给稳住了。

刘备又纳诸葛亮之谋,往东吴遣使。

赠孙权海盐千石,辽东良马五百匹,并传话道:

“曹操狡诈,今诱刘表称楚公,实欲使我孙刘相争。”

“吴侯明鉴,当共抗曹贼。”

孙权得刘备好处,果然驱逐了前来亲善的曹使。

一面又命吕蒙加强庐江的防务,密切观望局势。

刘备这两番对外操作下来,

一是稳住了荆州刘表,迷惑了他对形势的判断。

二是拉拢了江东孙权,使他尽量不要倒向曹操。

要知道,孙权的领地是已经与曹操接壤了的。

此前刘表攻占南庐江时,被周瑜击败,南庐江便与曹操的北庐江完成了接壤。

也就是说孙权,既能够倒向刘备,也能够倒向曹操。

但很明显刘备方面给的要更多一些。

孙权当即遣人从永宁县,采大柑子四十担。

又樵珊瑚树十株,明珠二十颗,送往徐州作为回礼。

也贺刘备称王。

于是,齐国与东吴的交往立刻变得密切起来,关系迅速升温。

双方一拍即合,

于公元204年,五月初五这一天。

双方各自的领导人,刘备、孙权于广陵郡的广陵县会晤。

两人一起商议了一些合作条款,最终签订了《广陵条约》。

其主要内容为,齐国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