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6章 曹操夜梦三马食槽,刘备举国动员兵马(3 / 5)

啊。”

曹丕当然是有私心的。

随着曹植的逐渐长大,在众人面前显露出自己的文采。

这令曹操对他十分喜爱,也让曹丕感到了危机感。

尤其此前李翊还曾当面夸赞曹植的才能,而对曹丕却不予理睬。

所以,曹丕回去后也是一直奋发图强。

又大肆结交党羽。

他所结交的,都是些有才能的后起之秀。

而其中,尤以司马懿能力最为出众,这令曹丕感到十分喜爱。

但曹操却很不喜欢曹丕这样的行为,乃道:

“吾观司马懿鹰视狼顾,非久居人下者。”

“兵权若付此辈,他日必然噬主。”

“吾儿须切记,司马氏。”

“可用其谋,不可授其刃。”

“可使其劳,不可予其权。”

“此乃保我曹氏万世之要诀也!”

曹丕喏喏称是,然心中却不以为然。

暗想司马懿若果真有反心,他怎会看不出来?

即便司马懿真有反心。

魏国的兵权大宗,都掌握着曹氏、夏侯氏将领之中。

司马懿又如何能够夺权?

父亲未免过于杞人忧天了。

曹丕心不在焉地退下,曹操兀自独坐于榻上沉思。

沉吟许久,又下了两道命令。

让汝南李通,加强豫州守备,严防孙氏偷袭。

又命颍川赵俨,筹措粮草,加紧往魏国运送。

同时,又亲自提笔,给荆州刘景升写了一封书信。

信中言道:

——“孟德致景升兄足下:”

“上党已遣曹洪屯铁骑一万于壶关,使其严防马超。”

“南境更布水陆连营于汝南,纵孙权有百万师,亦难越吾之豫土半步。”

“惟渤海李翊,近来广征粮秣,日运千船。”

“其谋非小,恐将效韩信之故智。”

“请兄速发,荆襄劲弩三千张,甲胄千副,江陵粟米三十万斛。”

“倘得相助,他日当共分徐、扬之土。”

“时值秋凉,惟兄珍摄。”

没错,马超寇边,曹操忍了。

孙权偷袭淮南,抢夺庐江,曹操也忍了,没有出兵报复。

而曹操一直忍着的目的,就是怕自己注意力分散到别处时。

北边儿的李翊会突然对他发起进攻。

而细作探得的消息,愈发证明李翊将要动兵。

曹操也加快了自己的战斗准备,一面加强并州守备,一面又严防孙权。

同时找刘表索要资助,会战事做准备。

刘表得曹操书,见其索要的资助并非狮子大开口。

便欣然同意,用船队走颍水水路,为颍川输送粮秣器械。

荆州毗邻颍川,交通又便利。

这使得两地的运输十分方便,损耗极少。

曹操既得了荆州的粮秣,信心大增,立马宣布进行全国总动员。

除边关需屯重兵守备之外,其余郡县的兵马,有多少算多少。

全部往魏国运输!

……

就在曹操大肆在魏国总动员之时,李翊这边也没闲着。

其实,他打仗的风格一直都是求稳。

如何稳呢?

那就是要有充足的粮秣,粮食只要够,拼消耗也能耗死你。

李翊这样的用兵习惯,与之共事过的曹操当然熟悉。

所以当李翊在北方全力筹措粮秣之时,曹操便敏锐地察觉到这是李翊要做军事动员的前兆。

果不其然,当控制住冀州的粮价后,李翊便开始进行军事动员了。

他命章武的徐晃、河间的张郃,各出兵五千,到渤海来屯驻。

一面又正式写信给刘备,认为到明年开春之时,便是对魏国全面用兵的最佳时机了。

刘备得李翊信,立马做了如下部署:

发令给青州牧的关羽,令他起青州兵,出泰山,攻打曹操的兖州。

令淮南的陈元龙,携甘宁、蒋钦等将,发水军,攻打曹操的汝南。

自己则在徐州全力整备,随时准备出兵,配合北方李翊的进攻。

这是一场多线作战,通过刘备的出兵路线不难看出。

他是希望一举灭掉曹操的。

但诸葛亮等人力劝刘备要冷静,眼下的魏国势力强大,不是一战可以灭的。

如此多线作战,且不论最高统帅的指挥才能能否应付的了。

关键在于,战线越多,破绽也就越多。

万一一条线崩了,其他线路就跟着一起崩。

所以希望刘备冷静,就按照李翊的构想,先把曹操逐出河北才是上策。

刘备这才放弃了与魏国拼多线作战的想法。

但依然要求与曹操打大规模会战。

不打则以,要打就得打个痛快,打到一方伤筋动骨!

于是,徐州经过一番内部讨论。

毫无疑问地,将主战场定在了河北。

不单单是为了响应李翊先平河北的战略方针,更重要的是曹操现在的治所就在河北。

打蛇打七寸,当然是挑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