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死掉的玄幽马和苍岚马数量还更多,都被如蚁群般的“黑风军”迅速分解成可食用的马肉储备起来。
大约五个小时之后,又向前行进了两百里,总行程达五百里的“黑风军”,再次停了下来。
直到足足四个时辰之后,“黑风军”才再度起程,继续向西迁移。
此刻,视线若往东移,便会看见,缀在“黑风军”身后的“苍蝇”,正在变得越来越多。
每一个“苍蝇”,都是一个骑在玄幽马背上,快速往来奔走的身影。
而在这些“苍蝇群”的更后方,已将玄青海周边的兵力,全部集结到西岸的董观,也率着浩浩荡荡的大军,循着那些“苍蝇”探明的方向,径直朝“黑风军”所在位置移动而来。
这支队伍的规模,更加恐怖。
玄幽马超十万匹,苍岚马超十万匹,攒动的人头,超二十万。
随行的,现用大车驮运,通过玄青海水运调集过来的物资规模,比之“黑风军”有过之而无不及。
其整体行进的速度,比速度将至二十公里每小时的“黑风军”还要更低、更慢。
本来都可以轻骑疾行的双方,在这事关重大的“逃亡”与“追逐”中,却都以近乎“龟速”的移动持续向西。
在通过斥候与玄青海沙雕,确认了身后追兵的具体情形之后,耿煊也再次调低了西迁的速度,只要确保不被董观的大军拉近距离即可。
当队伍再次休整之时,二十一日这天西行的总里程变得更低,休整的时间也更长。
当然,队伍停下休整,也并不是真个无所事事,闷头睡觉。
耿煊趁机将“驭马投掷术”的运劲技巧度入一个个“黑风军”成员体内,让他们悉心感悟。
考虑到后面可能的更替与扩招,这项技能的传授,并不局限在“玄幽轻骑”身上——为了从各方面与“玄幽铁骑”区别开,以“驭马投掷术”为核心战法整编出来的玄幽骑队,名为“玄幽轻骑”。
那些只有苍岚马为坐骑的,实力普遍位于“黑风军”中、下层的骑手们,同样得到了感悟“驭马投掷术”的机会。
若能有幸感悟入门,他们同样可以使用“投掷术”增强远程攻击能力。
与玄幽骑手最大的不同,不过是因坐骑限制,这门“投掷术”的威能加成会更小罢了。
可若是用来针对敌骑中那些低品质甲胄的穿戴者,还是有效果的,特别是距离较近的情况下。
不穿戴甲胄,骑乘苍岚马,只靠几根廉价的投枪,就能对骑乘玄幽马,浑身甲胄俱全的骑手,造成巨大威胁。
从某种角度来说,玄幽马已被半拉下了神坛。
普通马于玄幽马之间的鸿沟,缩小了些许。
如果董观知道了这一切,会骇得立刻放弃追逐。
可现在,对这暗处无声酝酿的惊雷毫无所觉的他,还在衔尾追击。
二十三日,中午前后。
连续行进了近五个小时的“黑风军”,再次停了下来。
很快,此起彼伏的欢欣高呼,便在军中迅速传开,如浪潮般迅速扩散。
只因持续三四天的赶路,终于结束。
此刻,“黑风军”与玄青海西岸之间,也就拉开了一千二百里的距离而已。
以玄幽马的速度,也就不到一天的脚程,算不上有多远。
但在耿煊的要求下,“黑风军”将在此扎下根来,不会再继续西迁。
而就在他们落脚的位置,也不是贫瘠荒原。
而是位于两处生息之地之间。
东面二十里之外,有一处人口规模近万的沙民聚落。
而在后方十余里之外,原有一处异族部落存在。
其生息之地的范围,较之沙民聚落小许多。
但却有一个深不见底的清潭,无论天有多旱,水位都不会有丝毫下降。
其在供水方面,似乎有着无尽的潜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这也是耿煊将扎营地点选在此处的原因。
带着庞大的队伍进行了三日的急行军,让耿煊更加深刻的领悟到,在玄幽二州这样的地界,“水”就是“命”。
若是用水紧张,再强的军队,也休谈什么战斗力——先搞水去吧。
若是视野更进一步扩展放大,就会发现,在耿煊扎营之地的周围,方圆百里之内,便有着十余处大小不一的生息之地,随机分散在大地之上。
越往南,生息之地的密度就越高。
同理,人口密度也更高。
持续向南八百里左右,便是沆河北岸。
而若向北去,同样是大约七八百里的位置,便是耿煊一个多月前才匆匆光临过的故地——三垭口。
就在“黑风军”停下之时,西面,那曾为异族部落所居,短暂空置了数日的生息之地内。
一行数十道身影正潜伏在一栋屋舍之中。
另有几名身影,从东面,也就“黑风军”所在方向,快速驰入其中,嘴里还发出奇异的“咕咕”鸟鸣。
很快,同样的鸟鸣从数十道身影潜伏的屋舍内窜出。
然后,双方便碰在了一起。
各自脸上,都洋溢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