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会贴图,转被低估的苏联反坦克炮(2 / 3)

”,但是我没有找到关于德国火炮穿透率的资料,不过估计不会比苏联的差多少。撇开穿透率不谈,光看“弹丸穿过率”这一项标准苏联和德国不统一,这样一来苏联的测试成绩就无形中被“抽脂”了。

美国的测试和界定更加复杂,根据美国国防部MIL-STD-662极限穿透测试定义文件:完全穿透的定义是装甲出现穿孔并且至少有一片以上穿甲体碎片或者弹体穿透装甲并在装甲之后能被找到;不完全穿透的定义是一切非完全穿透的情况。其火炮“穿透几率”为50%,即完全穿透和不完全穿透的情况各占一半,而如何界不完全穿透情况到底是“穿”还是“不穿”则没有找到弹丸穿过率的标准,希望有人能提供更详细的资料。这还只是陆军武器的标准,海军的测试则更为严格,在此不作讨论。

文件里美国的标准如下

我们在对比苏德火炮的穿深成绩的时候,会发现有很大不同,除了K值不一样之外,弹丸穿过率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例如德军88mmKwK36L/56使用APCBC在100米距离上能击穿约120mm的30°倾角特定K值的靶板,那么击穿之后,弹丸穿过率是肯定大于50%的,也就是说有一半以上的弹丸穿过了装甲板;苏军的100mmD-10SL/53.5使用BR-412在500米距离上能击穿约155mm特定K值的垂直靶板,那么这枚100mm的尖头AP弹穿过靶板的弹丸部分则是75%!假设这个距离上有一块相同K值的160mm甚至165mm的靶板,D-10S能不能击穿呢?能!根据剩余穿深理论,它在这块靶板上的理论极限穿深是215mm,也就是215mm是BR-412在这块靶板上的BPBS,更何况还是80%的几率,当然这排除了跳弹的概率。对于这个结果大家不要怀疑,关于理论极限穿深的问题会在后面说明。

再举个简单易懂的例子,假设德国和苏联都有一门口径相同,初速相同,炮管长度也相同而且都用AP弹的炮,它们都能在相同的距离上击穿100mm厚的K值相同的垂直装甲,并且弹丸穿过率都是60%,那么就会出现两种不同的情况:

按照德国的标准,该炮已经合格,已经能达到预期的毁伤效果,因此穿深成绩就确定了,德国就可以告诉军方该炮可以在这个距离上击穿100mm的垂直装甲;

而按照苏联的标准,弹丸穿过率没有到75%,认定为“无法穿透”,因此宣布该炮无法在这个距离上击穿100mm厚的垂直装甲,必须降低靶板厚度标准来达到75%的弹丸穿过率,那么这个穿甲厚度就会被减少,假设变成90mm时刚好达到了75%的弹丸穿过率,这时该炮才会被苏联认定为合格,已经能达到预期的毁伤效果,穿深成绩也确定了,苏联会告诉军方该炮可以在这个距离上击穿90mm的垂直装甲,要击穿100mm的垂直装甲需要更近的射击距离。

实际上这两门炮的性能是一样的,但是却得到了两个不同的测试成绩,这就是两国采用不同弹丸穿过率标准的后果。那么交战的时候就会出现:装备该炮的德国坦克会在一个特定的距离X上向对方100mm垂直装甲的坦克开火,假设这辆德国坦克也是100mm的垂直装甲,那么装备相同火炮的这辆苏联坦克则被告知必须在另一个特定距离Y以内开火才能将其击毁,这个Y是小于X的。这样就给人们造成了一种假象——苏联的这门炮不如德国的,但实际上它们是同一门炮,在同样距离上对同样厚度的装甲背后目标的毁伤效果是一样的。

弹丸穿过率的不一致直接导致了两国认定穿甲弹能否穿透相同厚度装甲的结论不一,苏联的坦克炮/反坦克炮的穿深成绩变相缩水了,然而这还不算。“剩余穿深”这个概念让苏联坦克炮/反坦克炮的毁伤能力继续被低估。

剩余穿深,是指反坦克弹药击穿装甲后的剩余能量,通常用毫米表示。它与命中部位,入射角度,目标的装甲厚度以及弹药的威力有关,它是反坦克弹药毁伤坦克外部部件以及内部部件的主要毁伤源。

剩余穿深=火炮穿甲厚度-装甲厚度

弹药必须在穿透装甲之后还具有一定的能量,才能保证对目标的有效杀伤。穿甲弹的剩余穿深应为20mm~60mm,而破甲弹则需要80mm~200mm,这是设计弹药的基本条件,不仅苏联如此,美国和德国也如此。同时在交战时所使用的弹药也必须满足这些条件,否则要么改变战法,要么就索性更换弹种。如果是某炮的理论极限穿深小于要击穿的装甲厚度,要么放弃作战,要么使用饱和攻击依靠累积效应来造成损伤,不过后者实施起来难度太大。我们在这里讨论的是二战的火炮,主要以穿甲弹为主。

穿甲弹穿透装甲之后一般变为碎块,和装甲碎片一起杀伤装甲后面的目标,剩余穿深足够大的时候,就像下图所示:

反之如果剩余穿深达不到标准,那么很可能是下面这种结果,虽然这是现代穿甲弹的图示,但是原理是一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