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提到,100mm的D-10S火炮使用BR-412时的理论极限穿深是215mm,这是根据穿甲弹的剩余穿深来计算的,其实它在那块靶板上的500米理论穿深应该在175mm~215mm之间,由于我们不知道苏联设计弹药时剩余穿深的标准是多少,因此只能推出一个范围,不过不排除苏联浪费火力之嫌,但这种可能性太小,因为纯属画蛇添足,而且还增加技术难度。鉴于苏联75%的弹丸穿过率,因此在射击距离相同、火炮口径和穿深也相同时,苏联的剩余穿深比德国的要大。穿甲弹的剩余穿深如果小于20mm则不能保证对装甲目标的有效毁伤;大于60mm则属于浪费火力的情况,没那个必要,毕竟陆军和海军不能比的。
一门火炮的理论极限穿深可以通过公式计算出来,那么是否就能直接用这个结果去比较某种坦克的装甲厚度来判断能否击穿这种坦克呢?答案是否定的。德国虎式坦克的首上是102mm/9°,那么假设苏联或者美国有那么一门炮,可以忽略小倾角,并经过计算能在500米的距离上达到102mm的理论极限垂直穿深(靶板K值与虎式相同)。那么在这个距离上用这门炮去打老虎是没用的,因为这个102mm是这门炮的BPBS,即便这炮能在100米距离上达到112mm的理论极限穿深,那么也无法击毁虎式,因为剩余穿深不足,也许打上去的炮弹只能使装甲背部表面隆起而已。
122mm的D-25T发射的BR-471在2KM处的垂直穿深约是122mm,那么虎式的首上如果在这个距离上挨一炮,那么恐怕是凶多吉少,因为不仅能穿透而且弹丸穿过率是75%以上,这种情况对于内部的毁伤效果是异常强大的。不过值得庆幸的是,苏联并没有像德国的卡尔蔡司那样的顶级光学瞄具,准度太差,一般超过1200米就打不准了,所以正常开火距离不会超过1200米,新手则不会超过1000米。
双方认定“穿透”的弹丸通过率标准不一致,但是其杀伤效果是一样的,实战就是很好的证明。在交战时德国坦克被告知可以在更远距离上开火,而且德国拥有光学瞄具准度和火炮射速上的绝对优势,这样一来,苏军就显得比较被动了。
至于为什么德国会选择50%+的弹丸穿过率而苏联是75%+,这个也许只有各国的设计师才能解答了,有可能是因为双方选择的剩余穿深标准不一样造成的。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苏联在战争中被打得很惨,因此才会选择75%+的弹丸穿过率来达到更大的毁伤效果,并确定坦克炮/反坦克炮参照的CP值,因为IP的厚度要大于CP的,使得苏军在初期以为他们的炮能击穿IP时的装甲厚度,但实际上效果很差,不仅不能有效杀伤,反而损失惨重,后来参照CP,战斗中才有所改观。
1944年夏天是个转折点,战争前期德军有技术优势的火炮只有88mm的Flak-18/36和缴获并改进的Pak-36(r),但自从虎豹和长身管的IV号诞生以来,德军的技术优势明显超过苏联,这个优势一直持续到1944年的夏天。可以说1944年的前半年苏联的火炮技术迎头赶上,但到了后半年则并驾齐驱,甚至主力坦克的火炮性能还超越了德国,德国的技术优势不复存在,从那以后,损失惨重的变成了德国。
“弹丸穿过率”和“剩余穿深”的问题,使得二战苏联的坦克炮/反坦克炮的穿甲及毁伤能力一直被错误低估了,苏联的坦克炮/反坦克炮的威力要比我们所了解的大得多。综合看来,我们都低估了苏联火炮的穿甲及毁伤能力,又或者,也许我们都高估了二战时期各国陆军装甲的K值。
最后,穿甲弹的弹种、结构等因素也会对火炮性能产生影响,有些国家火炮不行但是弹比较先进,也能取得很好的战果,例如美国和英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