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一儿童节过了,才想起该写点什么……写点什么呢?有了,就拉一拉我与儿子小时候相处的二三事吧!后来的年轻妈妈们也可引以为戒。
1.儿子四岁了,总爱给我添乱。
一个北风凛冽的黄昏,我匆匆把上幼儿园的儿子接回家,就忙着生炉子做饭。
生起炉子,赶紧上厨房里淘米,这米有沙,需要细淘,正挑拣淘洗呢,就听儿子在卧室里“吭吭吭”地剧烈咳嗽起来……
放下手里的家什,就跑去推卧室的门,哎呀妈唻——满屋子浓烟呀!
赶紧夺下肇事者黑手里的小煤锨,将他带离出事地点。
我咳嗦着,打开窗户,把屋子里的烟和热气一起放了出去。
重新生起炉子做饭,幸亏带烟箱的煤炉子是新买的,上火很快,还不到二十分钟,焖米饭的香味就飘出来了……
我把白菜炖粉条从炒瓢里倒出来,盛进菜钵子里,顺手放在饭橱边的低矮菜墩子上,转身到盥洗台去冲洗油腻的炒菜铁瓢……
一会儿功夫,就听身后“嘭”的一声闷响,回头一看,菜墩子边的儿子正一脸无辜地站在热气腾腾的“白菜炖粉条”里。
我扔下铁瓢,赶紧给一声不吱的儿子收拾。
老天保佑!好在冬天穿着厚厚的棉裤和高筒靰鞡,孩子没有烫伤。
只是可惜了我急三火四做好的菜了,把儿子赶出厨房,正清理现场呢,卧室里又发出“咚”的一声。
我撂下扫帚和撮子就跑进卧室,好呀!半锅子白花花的米饭扣在了地上。
“再一再二不再三”,俺生气了,把儿子揪过来没头没脸地一通训斥……
从此以后,儿子学乖了,变成了一个“横草不拿竖”的“小少爷”。
2.儿子五岁了,总是喜欢和我抢电脑。
今天礼拜,我刚和网友聊上瘾,他又蹬蹬蹬地跑来缠磨我……
我是大人,是他老妈,怎么可以和个孩子一般见识呢?
于是,我颇有风度地默默离开了电脑桌,直接进入儿子的房间。
打开他的奥特曼书包,找出他的四线方格作业本,拿起了他的小熊橡皮擦,把他刚刚做完的作业擦得干干净净,最后又恢复成原样。
我不动声色地潜回自己的卧室,底气十足地大声喊他:“宝贝,你的作业做完了没?快拿来我检查下!”
……
读者朋友,千万不要以为我赢了,因为从那以后,儿子再也没有做过家庭作业。
3.儿子六岁了,学会了指使我。
一个夏日的中午,我正忙着准备午餐呢,儿子在电脑桌前玩着游戏喊:“妈妈,来个大‘苕瓜’!”
我手里正洗着小角瓜呢,瞅一眼“大爷”似的儿子,就擦干一只细长的像‘苕瓜’一样的角瓜送给了那小子,那熊孩子正吹着电风扇热火朝天地打怪呢,也顾不上细看,接过去就是一口:“哎呀——呸呸呸!”
我得意地笑了。
其实俺到现在也不知道生角瓜什么味儿,不过看儿子皱着眉头“呸呸”直吐的样子,非常有成就感,哈哈哈……俺觉得终于占了一次上风。
可咱做梦也想不到,从此以后,儿子对我的关心照顾也疑神疑鬼起来了……就连喝稀饭也要看我下口喝了之后,他才敢张口。
俺母子的故事该结束了,可俺还没说够。为什么呢?因为说到了“苕瓜”,俺就想起了前几年看到的一个苕瓜打金牛的传说。
容悠人转载一下:
苕瓜打金牛的传说
作者:聊城晚晴联谊社高
一、东阿牛角店苕瓜打金牛的传说
在东阿县的牛角店镇广为流传着一个美丽的传说,讲得是“牛角店的由来”。
故事的流传据说已几千年的历史,谁也说不清是哪朝哪代传下来的事,据说早在宋朝时起这个故事已广为流传。
相传,从前牛角店不叫牛角店,叫尹庄店。故事讲的是:在尹庄店的前曹村(即现牛角店镇的前曹村)的东边,有一个周庄村,周庄有个大户叫周百万,家里喂养着一大群牛,牛童每天都赶着牛群到村东的一条大沟(现在叫金牛沟)里放牧。周庄村村民有种瓜的传统,许多人家靠种瓜为生。当地人们安居乐业,过着与世无争的生活。
这一年,周庄村先后发生了两件怪事。第一件事是,一天,周百万家的牛群,在金牛沟放牧,牧童怎么查都是一百头,而一赶到家里就成了九十九头;第二件事是,老赵家的苕瓜园里长了一棵很特别的苕瓜,这棵瓜从一出苗就长得特旺特壮,后来光这棵瓜秧子就占了半个瓜园,可就只结了一个瓜胎。一时间,这两件怪事被人们当作了茶余饭后的谈资。
后来,在周庄村东的官道上,从南方来了三个山西进京赶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