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4,中国,蝴蝶效应,上篇(科普插文)(3 / 5)

彩云垂泪 末世战车 8974 字 2017-02-17

。英国获知德国入侵比利时后,于8月4日当天向德国发出最后通牒,要求德国无条件尊重比利时中立。但德国宰相贝特曼对英国驻德大使声称:“国际条约不过是一张废纸。”结果,比利时士兵和无辜平民惨遭杀戮,德国的罪行引起了世界的公愤。

8月5日,英国以德国破坏比利时中立为由,对德国宣战。

这样,在短短一周时间内,欧洲两大军事集团在一片战争的叫嚣声中纷纷亮相,几乎世界上所有的大国都卷入了这场为期4年的血腥战争。

这一刺杀事件即刻点燃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起初,没有人想到刺杀事件会在不久之后让无数成年男子命丧沙场。然而,由于帝国之间的结盟、殖民地的利益争夺和相互猜疑,灾难终于发生了。

这不仅仅是欧洲大陆的灾难,那几颗子弹还引起了亚欧大陆东方一个古老国家长达几十年的苦难——落魄千年古国与新兴岛国之间几十年的血战,“中日战争”,远东版的“三十年战争”抑或“百年战争”。

起初,这场混战与东方并没有关联,但RB自从甲午以来相继打败中俄两个大国,自以为跻身于世界强国俱乐部,格外热衷于国际事务。902年英国和RB为对抗俄国在远东的扩张而结成的军事同盟。20世纪初,英国为了加强在远东的地位,力图假RB之手遏制俄国在远东的扩张;而RB为侵占朝鲜和中国东北急于寻求反俄的同盟者。1902年1月30日,英国外交大臣兰斯多恩侯爵(第五)H.C.K.佩蒂-菲茨莫里斯和RB驻英大使林董签订了《英日同盟条约》。

鉴于RB与英国的同盟关系,英国参战后照会RB假如战争波及远东,务请协助英国保护威海、香港。RB迅即表示一定会采取必要措施。

再看地主肥羊国,中国。

当时的英德两国在远东都有巨大利益,英国不仅占有香港,而且租借了威海卫;德国租借胶州湾,也就是后来的青岛,其经济影响力遍及SD及华北。英德战争很可能会在中国打响,那时中国该怎样应对?

当时的北洋政府是这样考虑的:

中国与交战各国都有外交关系,不好也不坏,既没有敌对国也没有铁哥们盟国,反正都是狼,都是惹不起的主。中国的最佳选择就是洁身自好,置之度外。8月3日,北洋政府外交部发布一个通告,强调交战各国不得在中国领土领海及租借地交战。紧接着,公布“局外中立条规”,“切盼尚未加入战团的美国、RB两国能出面劝告交战各国不要将战火引向远东”。

可是巨大的利益摆在那里,中国要想置身事外绝对不是一句空洞声明能办的了的。和平需要实力,需要硬实力,也就是足够强大的武力作为保障。

历史上,人家美国没有发表过任何的类似声明,但两次世界大战的战火几乎都没有燃烧到美洲本土(某些德国潜艇艇长不知好歹做事的例外)。美利坚合众国的强大实力让她保护下的这块大陆远离战火,谁也不想招惹一个巨人。那时美国也不需要中国帮忙,从来都是中国需要美国。那时的美利坚合众国出于自身利益考量宣布:“美国支持中国方面的和平声明,赞同租界、租借地中立。”

与美国的和平主义表态相比,好战的RB狼则不买中国羊的账,狼从来都不买肥羊的帐,有史以来,大明,大清,除非羊打败狼。RB拒绝了中国限制交战地区的和平建议,并接受英国邀请,派遣军舰至青岛附近海面游弋实施港口封锁,制定并提出作战计划要配合英军歼灭德国在远东的军事力量。

两条路摆在中国面前,北洋政府可以不参战,也可以参战。但做这样的决断时,一定要以国家利益至上,政党、派系利益不应在外交事务中提及。参战有参战的国策和法度,不参战就要执行中立国的法度。

但让人大跌眼镜的是,8月9日,外交次长曹汝霖竟然面告日使小幡酉吉:如RB政府能对流亡东京的“乱党”首领孙文等断然处置,予以驱逐,那么中国可以允许日军在青岛登陆。北洋政府此类荒唐“无法度”做法,并不是第一次,也不是最后一次。当日军后来侵入莱州时,外交总长陆宗舆依然利用日人急于寻求中国帮助的心情,要求RB放逐居留RB的革命党人。泱泱大国的中央政府居然在用国家主权换取某小国对政治对手的迫害,这样包藏政治私心的对外交涉如何能不被对手牵制!!后来的蒋政府还是这样被RB人牵着鼻子走。

RB要参战了。RB参战,除了履行英日同盟责任,主要目的还是要扩大在中国的权益。RB政治家清晰看到西方的混乱不会很快结束,这正是RB在亚洲扩张的最好时机。8月15日,RB向德国发出最后通牒,要求德国在中日两国海面上的军舰一律撤退或解除武装,并要求德国在9月15日前将青岛无条件交给RB以备将来交还中国”。

日德交涉关涉中国权益,RB在提交最后通牒时,也曾向驻日公使提交副本,外相加藤高明面告中国公使:RB并没有占领中国土地的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