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4,中国,蝴蝶效应,上篇(科普插文)(4 / 5)

彩云垂泪 末世战车 8974 字 2017-02-17

心,中国既守中立,自无参战之理。如中国自生内乱不能自平时,RB将和英国一起帮助中国平息动荡,维持远东和平。RB的说辞,具有极大诱惑力,这也是中国后来一再做出错误选择的原因之一。

德国在接获RB最后通牒后曾与中国联系。过去十几年,德国在青岛、SD有巨大投资,这些投资的效益还没有充分显现。战争不可能永远打下去,德国希望将其在SD的权益交还中国。至于具体条款,德国希望战后再交涉。青岛、SD的主权属于中国,中国只是将青岛租借给德国九十九年,将SD优先开发权让渡给德国。

中国此时如大胆接受德国请求,只是提前终止租借合同,即便与英日发生某种不愉快,但大致上还可以理解。收回主权还可以使领土人民免遭战祸,此上上之策。然而中国政府鉴于英日软硬两手,特别是RB的诱惑,中国硬是雷人拒绝了德国方面实现两国双赢的请求。

中国方面对德国说不的理由很简单:英日反对。这是明着的台面话,暗的不便言说的理由是:1、RB已承诺会将青岛交还中国;2、RB会接受中国请求,驱逐孙文那些“乱党”,甚至帮助中国平息内部动荡。这第二点对政府太尼玛有诱惑力了。

当时北洋政府内部有智慧者曾想到RB可能不会那么顺利将SD权益还给中国,曾派员与美国交涉,希望美国出面向德国接管SD权益,之后由美国还给中国。

美国没有急于选边,其立国原则为贸易自由。只要不损害贸易自由,美国对世界事务并不愿意多事,所以对于中国请求,美国不愿得罪RB拒绝考虑,仅劝说RB应确保中国领土完整、门户开放、机会均等,信守诺言,尽早寻机将青岛还给中国。一堆没有杀伤力的废话,但又是足以满足中国要求的漂亮话。

对于美国的要求,RB狼再作郑重承诺:RB对中国没有领土野心,只要德国无条件交出青岛,RB一定寻机还给中国。狼对羊说,你那块肉我吃了后再给你。

假如RB真的履行承诺,中日关系一定会在过去二十年和平发展基础上提升一大步,中国一定会感谢RB的担当、大度:对英国够朋友,对中国够意思。可RB毕竟是个短视的国家,一个利益至上的小人。另外,当时的中国没有实力,没有足够的能力维护自己的利益,这才是最根本原因。

正义是需要实力背书的,弱国无外交!!

不久之后,缺乏实力的北洋中国只能再次重演十年前日俄战争中大轻国“局外中立”丢人现眼的荒诞弱国国际外交故事。

已经成长为亚洲第一强国的RB为了盟国大英帝国不惜一战,这是履行承诺。但RB不是发兵欧洲,与英军并肩对阵德国,那样成本太高,费力多还没有果子吃。RB选择了一条便捷的路,帮助英国在远东发难,摧毁、夺取德国在中国的利益。这办法不费太多力气,大英在欧洲吸引德军主力,太郎这边完全是下山摘桃子。

正是基于这样的考量,RB无法接受中德磋商,无法同意德国将青岛交给中国。道理很简单,青岛交给中国了,RB还怎样帮助盟友呢?

RB执意要用这种办法帮助英国,中国不希望这个结果,无奈与中国关系不错的美国不愿得罪RB当时与中国关系也不错的英国也劝中国不必这样做,可怜弱国只能被强国摆布。

英国公使朱尔典劝告外交部参事顾维钧:“接受这样的安排,不要去挣那些不切实际的虚名了。RB既然答应归还,就不必一定要从德国手里直接拿回了。即便德国现在将青岛交给中国,鉴于情势,又有哪个大国会承认呢?”

当时的北洋中国没有铁杆盟友,更没有必须开战的敌人。中国曾想趁机与德国翻脸,与RB一起进攻德国在青岛的军事设施,无奈RB不同意。面对世界大事变,诺大的中国,竟然被排斥在事件之外,除了青岛是中国的,似乎没有中国什么事。

8月23日,最后通牒期限到了,德国并没有按照RB指令给予答复。RB随即按通牒宣布对德宣战,与英军一起进攻青岛。

在过去十几年,德国在青岛修筑了不少炮台。这些炮台基本上都是面对大海,防止敌人从海上袭击。克虏伯大炮威力不凡,从海上看,青岛似乎是固若金汤。

攻方,RB人对SD的地形地貌太熟悉了,甲午战争时,他们在SD作战,并在威海征服了最后的北洋海军。RB没有像德国设想的那样从海上进攻,而是绕到芝罘,从龙口登陆,由陆路向青岛推进。对于RB的做法,中国应起来抗争,应乘机直接介入RB不愿让介入的战争,而且是对日战争,因为RB这一次是不宣而战,是对中国主权的侵犯。RB没有通过外交渠道向中国报备借道龙口。据顾维钧回忆,大总统袁世凯获悉日军行动,还是SD都督的报告。RB显然违反了国际公法,这给中国提供了一个绝佳的抗争理由。

然而,袁世凯却不准备这样做。在总统府紧急召集的会议上,顾维钧被袁世凯点名首先发言,顾维钧认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