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口,他口中说的龙江公就是前首辅沈一贯,这是他心里的疑问之一。既然是沈泰鸿的弟子,没道理在师公大寿的时候不参加。
“其时,学生孝服未除,不宜登门,所以,只是送了贺礼,人确实没去。”
章旻青解释道。
“原来如此。听我家杨昇说,章公子有意给那几个矿徒一个改恶向善的机会?哦,他就是杨昇。”
杨守勤放佛恍然大悟似的点了点头,随即岔开了话题。见章旻青眼中露出一丝疑惑,醒悟过来章旻青不知道杨昇是谁,便指着侍立在身后的杨管家介绍道。
“对我们读书人来说,圣人有言,不食嗟来之食,生死事小,失节事大。可这几个人,他们只是矿徒山民,不读书不知礼,衣不蔽体,食不果腹,情急之下做出盗匪行径,学生以为,罪过不在他们。”
章旻青的这番话,其中的什么“生死事小,失节事大”的说辞,其实连他自己都不信。不过,杨守勤既然把话扯到了这上面,为了防止杨家反悔,章旻青还是决定先找个理由为季三虎他们开脱,顺便也堵住杨守勤的嘴。
可他那里会想到,杨守勤此来,本意是要考较他的学问。
“哦,那以章公子之见,这罪过在谁?”
章旻青的这番话立刻引起了杨守勤的兴趣,小民犯罪的罪过不在小民,那在谁?照此推论下去,岂不是犯罪的罪犯不应该承担罪责了?这是章旻青的狂妄无知,还是他有自己的见解?于是,杨守勤追问道。
“民不能安居饱暖,然后为求活命而行险,当然罪在守牧以及朝廷!”
章旻青不假思索的回答道。
“民不能安居饱暖,罪在守牧及朝廷!好!好!说得好!”
杨守勤重复念叨了一遍章旻青的话,禁不住为之击节叫好。
“嗯,听说这几个人都是矿徒,终日辛劳,却不能饱暖,是以逃亡。可见泾阳先生撤矿监罢商榷的说法,也不是完全没有道理。章公子以为呢?”
不过,接下来杨守勤的这句话,就带了更大的试探。在这句看似平常的话里,挖了两个坑。
一个是试探章旻青的立场。在文人圈里,谁都清楚,前首辅沈一贯是浙党领袖,由于章旻青是沈泰鸿的学生,沈一贯的徒孙,那他的立场会不会站在浙党一方?另一个是想看看,这章旻青的见识到底如何。
杨守勤本人,没有参与任何一派,虽然算起来和沈一贯是同乡,但他却和浙党没有任何的瓜葛。沈一贯八十大寿,他虽然也去拜寿,但这是出于对沈一贯文坛地位的尊敬,和政治没有关系。
他信奉的是“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和而不同。”的理念,对眼下朝廷里,东林、浙党、楚党、齐党、宣党以及昆党等,各个政治集团之间的相互攻讦,争权夺利极为反感。
他既然带有选女婿的意思,自然不希望将来自己的女婿也会参与到这些个政治集团里面。所以在说出这句话之后,他装作不经意的抬头,眼光却紧紧的盯住了章旻青,仔细的观察着章旻青的神态反应。
“学生可不认同这个说法。这样吧,学生在钱湖先生处读书期间,读到一些记载数字,学生说出来给三元公听听。国初,太祖洪武年间,大明有耕地八百五十万顷,而至本朝初,张居正行一条鞭法时,耕地仅余七百万顷。
洪武年间,田税民田仅三升三合,官田五升三合,我们浙江,田税为重税,也仅三斗五升,加上运耗,不足六斗。然而,至本朝初,我省田税已经达到八斗,加上运耗,为一石四斗。只是,令人不解的是,现在我省上交朝廷的税额反而比洪武年间大为减少。”
章旻青的回答,虽然对顾宪成的主张做了否定,但并没说出理由,而是列举了一串数字。
这一串数字,听得杨守勤有点云里雾里。他虽然是状元郎,可钻研的是四书五经,对这经济之道,极为陌生。可即便不懂,他也听明白了,相比明朝初年,田税已经增加了一倍有余,上交朝廷的税却没增加,反而少了。
显然,这里面有问题,只是这和顾宪成反对的开矿和收商税有什么关系?杨守勤有些不明白。
“还有另一些更有意思的数字,洪武年间,本朝在册人口为六千余万,然而,时至今日,在册人口依旧为六千余万。但别的不说,就说我们章家。学生祖父落籍龙山时,仅祖父一人,在册人丁一人。现今章家有近三十人,在册人丁依旧仅学生一个人。”
章旻青说的这组数据,杨守勤倒是明白。别的不说,就他们杨家来说,加上仆佣也只是六七个人,在册人丁也只有他和儿子杨一琛两个人。可在他中了状元之后,带着田契前来投献的人如过江之鲫。
家里的田地,已经从最初的不足三十亩,变成了现在的近二千亩,家里的实际人口,有三百多人,可在册人丁,依旧是他和儿子两个人。
想到这点,杨守勤终于明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