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清,画笔尚馀诗典刑。”明朝胡怀琛《次韵和漱岩并示坚白》:“市楼不识炎天热,自笑平生诗骨寒。”
有一种评语说:陈子昂,其诗词意激昂,风格高峻,大有“汉魏风骨”,被誉为“诗骨”。
称陈子昂为诗坛“诗骨”是有一定理由的,但是从榜单全盘比较,不是最佳。至于“汉魏风骨”给出的预选名单应在汉魏时期诗人圈中搞定,但是那个时代的文风特点之一就有“诗骨”,不一定非要“强中选强”。具有“诗骨”代表候选多人,圈定盛唐,或圈定中唐,都不如初唐更具“鹤立鸡群”的标榜意义。
时风、世风、诗风,引起无数文人墨客的思考。初唐文坛刮风强劲的是“齐梁绮靡”,连唐太宗都追崇“宫体诗”,在新潮正义和时尚风向上,理应迎取“建安风骨”。以此,杨炯为王勃文集作序中,批初唐文风“骨气都尽,刚健不闻”,他肯定王勃有拨乱反正的功绩,也倡导做“骨气”诗人,写刚健诗文。就杨炯的诗歌和作者性格,都具有“诗骨”特色。
赏析杨炯撰写的《王勃集序》,全文采用骈散结合,善于用典,说理透彻,有赞美也要批评,借机表达作者的文学理念。其亮点有:认为王勃及其诗文,超越了六朝以来文士的陈规陋习,而成为当代文坛领袖;王勃诗文的成功,有着显赫的家学影响;王勃是神奇博士,“居难则易,在塞咸通;于术无所滞,于辞无所假”;批当时纤弱文风——“糅以金玉龙凤,乱之朱紫青黄”,骨气丧尽,刚健不闻,赞王勃改革,光大自己的志向和功业——“思革其弊,用光志业”。
杨炯的序文写得优秀,但结尾缺少号召力,对早逝的王勃,感到遗憾,却没有化悲痛为力量,将改革进行到底。
明朝邓云霄《倚竹歌》:“怪底主人诗骨瘦,为对此君不食肉。”“诗骨瘦”、“诗骨清”、“诗骨寒”之类,对此,有人议论“诗骨”,就是作诗有“风骨”的气质。那么,何为“风骨”?
周述汇总前人解说“风骨”,可以归纳为三大类,一类是指人顽强的风度、气质,包括指人的品格,性格。指刚正的气概。第二类是指作品文章(包括作诗作文、书法写字、作画)的风格有个性、强劲有力量或者指文学作品刚健遒劲的格调。第三类指古典文艺理论术语。文评大师刘勰《文心雕龙》就有“风骨”专篇,刘勰所谓“风骨”,歧说纷纭。至少有五种解读:
第一种认为“风即文意,骨即文辞。”
第二种认为风骨是概括艺术风格的概念。风骨篇是风格专论,专门论述“风清骨峻”这种风格特点。
第三种认为风骨是对一种美学标准,它的具体内容是“传神”、“自然”等等。
第四种认为风骨是对作品提出的一种美学标准、美学要求。它包括两个方面:“风”是对文章情志方面的美学要求,“骨”是对文章言辞方面的美学要求。
第五种认为风骨是对文意的进一步分析,它一方面有情的因素则表现为“风”,另一方面有理的因素则表现为“骨”。
东说:周佬不要老学究了,请概括讲。
周述:I'm sorry.本文诗榜上的“诗骨”属于第二类含义范围,即“风清骨峻”艺术风格。但带骨不带风,骨,原本义是骨头,比喻义指文学作品的刚健的风格。著名的《文心雕龙》“风骨”篇:“结言端直,则文骨成焉。”作诗有文骨者,挂榜“诗骨”。
有观点推崇陈子昂为“诗骨”,陈子昂在古代文学史占有一席重要地位,其诗词意激昂,风格高峻,倡导“汉魏风骨”,而被誉为“诗骨”。赏析盛唐的陈子昂,其特色首要为“其诗词意激昂”,入榜誉名以“诗昂”为佳。诗林中携有“诗骨”或“风骨”者不在极少数,首推“建安风骨”,又有“初唐四杰”。
郎谈“诗骨”趣事:
明朝文学家张岱《夜航船》卷八文学部载【点鬼簿】、【算博士】:唐王勃、杨炯、卢照领、骆宾王,皆有文名,人议其疵曰:杨好用古人姓名,谓之“点鬼簿”。骆好用数目作对,谓之“算博士”。
杨炯(约650—约693年),华州华阴即今SXHY市人,杨炯是一位久经考场考验的文客。元朝辛文房《唐才子传》载,(杨炯)显庆六年举神童,授校书郎。永隆二年,皇太子舍奠,表豪俊,充崇文馆学士。后为婺州盈川令。卒。
《旧唐书》列传杨炯传载有故事:
杨炯与王勃、卢照邻、骆宾王以诗文齐名,天下人称作王杨卢骆,也号称“四杰”。杨炯听说后,对人说:“我愧在卢前,而耻居王后。”当时谈论这事的人,也以为如此。此后崔融、李峤、张说都看重四杰的文章。崔融说:“王勃宏阔俊逸,有超绝尘俗的意韵,本来就不是寻常之辈可以比拟的。杨炯与照邻还可以企及,杨盈川的话是可信的。”张说说:“杨盈川的文思有如悬河注水,滔滔不绝,取之不尽,既比卢为优,也不比王差。‘耻居王后’的话,的确可信;‘愧在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