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系特殊。中原入川有水陆两条,陆路进川道路难走,水路交通有个逆水上行问题,所以历代朝廷想控制SC,又难以控制。于是SC地区经常搞独立,曾经拥有蜀、巴王国。CD平原是天然农业区,富庶之地,在经济和文化方面与中原和江南交往密切,长江成为最重要交通运输航道。
自从屈宋和楚辞给诗林带来了浪漫主义,长江三峡文化得以传播。
三峡的故事,最精彩的描述可看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江水》节选: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迭嶂,隐天蔽日,自非停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诉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广溪峡即瞿塘峡,是三峡第一峡,西起ZQ奉节白帝城,东至巫山大溪。两岸悬崖峭壁,江流湍急,战略上号称西蜀门户。
巫峡:长江三峡第二峡。西起ZQ市WS县大宁河口,东至HB省BD县官渡口。两岸有巫山十二峰,民间传说极多。
西陵峡:长江三峡第三峡。由于位处古代楚的西塞和夷陵的西边,故取名西陵峡,夷陵即现今的宜昌地区。
话说杨炯乘坐官船,沿长江顺流而下,沿途观赏三峡,分别作诗三首,诗题以峡名命之。格调雄浑,打破前人狭窄的主题内容。
《广溪峡》,将写景、叙事、抒情、议论融为一体。让读者阅读到长江三峡第一峡的壮丽宏伟景色。
船手告诉到了巫峡地段,杨炯瞻前顾后,江面出现奇观:山水相交,出现扇贝开门奇观。杨炯看到山高浪险,十二峰奇幻景色,耳边响起屈原的呼唤,于是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挥笔写就《巫峡》:
“三峡七百里,唯言巫峡长。重岩窅不极,叠嶂凌苍苍。绝壁横天险,莓苔烂锦章。入夜分明见,无风波浪狂。忠信吾所蹈,泛舟亦何伤。可以涉砥柱,可以浮吕梁。美人今何在,灵芝徒有芳。山空夜猿啸,征客泪沾裳。”
《巫峡》诗篇,抒发杨炯意欲报国的志向,又有怀才不遇的忧思。
船行到了西陵峡,杨炯站在船头上瞭望,思路更为开广,犹如江面之开阔。他闭着眼,在脑海里与前贤英雄沟通。随后,将怀古抒情写进了《西陵峡》:
“绝壁耸万仞,长波射千里。盘薄荆之门,滔滔南国纪。楚都昔全盛,高丘烜望祀。秦兵一旦侵,夷陵火潜起。四维不复设,关塞良难恃。洞庭且忽焉,孟门终已矣。自古天地辟,流为峡中水。行旅相赠言,风涛无极已。及余践斯地,瑰奇信为美。江山若有灵,千载伸知己”
《西陵峡》诗篇特色是想象奇特,境界开阔。
“三峡”姊妹篇写出后,立即传播开来。这缘故于官船在长江沿岸码头卸货,传递官方文件物资,在码头做短暂停留,船老大乘机购置和补充生活资料,乘客也借机上岸游玩。当地酒馆旅店招呼顾客,甚至主动索要诗文,追崇时尚。杨炯的山水诗立刻被传播出去了。
在官船里,文客看到杨炯吟诗,围绕他和纠缠他,直到摊开手稿,让大家抄录。真是旅行大有收获,不仅饱赏风景,还收集诗词。
在唐诗山水诗里,将三峡当成组诗来写,杨炯可谓第一人。以“三峡”和“巫峡”为诗题的唐诗篇量也不很多,而以《广溪峡》、《西陵峡》命题诗歌,唐诗仅留下了的只有杨炯作品。大概因为长江三峡地势险峻,难以观光啊!
杨炯为读者捧出“三峡”诗——山水诗:山水景,景中有情,作者抒情言志;山水情,情中有景,景致高峻壮丽。它们具有雄伟壮阔的气势,仿佛象征大唐气象。诗写的是雄浑意象,寓意山的钢筋铁骨,水的渊源壮阔江流澎湃。怎能不激荡大唐诗人内心世界?
杨炯又具有刚健悲凉的诗篇,如《途中》:
“悠悠辞鼎邑,去去指金墉。途路盈千里,山川互百重。风行常有地,云出本多峰。郁郁园中柳,亭亭山上松。客心殊未乐,乡泪独无从。”
《途中》全篇亮相后,西门幻金见机行事,抢先解说,西讲唐诗最巧妙最自然的借用前人诗句的样板——“郁郁园中柳”“亭亭山上松”。“郁郁园中柳”源自《古诗十九首》的“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诗句,“亭亭山上松”出自建安诗人刘祯《赠从弟》诗句“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周述“诗骨”趣论:
诗骨可圈定为诗的风骨。我们赏读有“诗骨”的诗篇诗句:
唐朝孟郊《戏赠无本》诗之一:“诗骨耸东野,诗涛涌退之。”东野,即孟郊;退之,为韩愈字,即指韩愈。
金元朝元好问《王黄华墨竹》诗:“雪溪仙人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