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初唐诗苑菱花戏说李峤”
有一种植物,有人喜爱有人怕。这个话题很广泛,但是对四维来讲却很有意思。南方到处有溏湾,溏,指的是水池,也就是池塘。湾,指的是河流弯曲部位缓冲地带。它们多是老农养鱼或种植水生植物的地方,也是男生下水玩耍之处。
郎景川讲述自己小时候的一段故事。
珠江下游水系发达,河汊如网,都有一个共同特点,水势有涨潮和落潮。羊城有个荔湾湖,附近有个叫泮塘的地方,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那里还是农业生产区。
夏天,学生时期的郎景川他们经常下水游泳。由于许多家长不支持游泳,何况家庭支付不起到市区游泳池的费用,致使这些男生结伙到溏湾去游水消暑。居住在市区,需要步行到郊区的江边去游水,未免时间都用在来回路程上了,于是,他们看中了一个地方,它就在泮塘地域。原来水田的水源来自这个蓄水池,农民踩水车将水从河湖输送到蓄水池里,到后来才使用抽水机,然后从蓄水池放水沿各种水渠流淌到水田,水田里主要种植马蹄和慈菇。浅水塘沼种植茭白,有时也需要从蓄水池里引水灌塘。
郎景川他们下水游泳,有三怕。一怕蚂蟥,二怕莲藕区的淤泥,三怕菱角水域的水草。岭南的蚂蝗,学名叫水蛭,它们很猖狂,一旦叮咬人体,就立即吸血,死也不松口。这水生植物也是游泳者的警示牌,莲藕水底全是淤泥,落脚下去是很难拔出来的。而菱角水域的水草大多是菱的根系,下水者被它们缠身,就遭殃了。
那个蓄水池也供社员洗澡用,不让外人下水。看在郎景川他们有时帮着社员踩水车,也就当做“半个”社员看待。
好在他们游完泳,都要集体劳动共享成果。这个劳动指捕虾捞蛤蜊捡田螺。
在暑假,男生不都是在家做作业,而是要帮家的。必须干家务,比如买菜、买煤、劈柴,不比女生洗衣服活少。拿买菜来说,骑着或借着单车到郊区买菜,回来和邻居瓜分,家常菜便宜到黄瓜2分钱一斤,西洋菜2分钱一斤,蕹菜,也叫空心菜,旱蕹2分、水蕹1分半一斤。高级一点的白花芥蓝菜不到3分钱一斤,而黄花菜心顶多4分钱一斤,谁要是买贵了,那可丢死人了。
郎景川他们游泳后也要顾家,随身携带的小桶就是菜篮子。水池附近不准钓鱼和捕鱼,他们就捕虾,捕鱼网是铁丝和旧蚊帐布制作的,用毕藏起来,下次来时找出再用。田螺几乎遍地都有,所以说捡田螺。用破旧簸萁箩筐做筛网,将沙泥筛掉,活蚬就暴露出来了。当然,像踩藕那样可以踩到大的蚌壳,下手揪出来就可以获取。当地居民最爱吃水产品,3毛钱一斤的鲜虾还不大,而蚬肉一斤不低于1毛钱的价格,而且还是不去水头的。
东方梦春笑道:照学兄这么说,穷人家的男孩早当家了!
不敢!只是帮家,郎景川回答说,穷人家的男孩早帮家。
西门幻金说,从前有谚语:东山少爷,西关小姐。那西关可是商业繁华区,谁不知“泮塘五秀”?
周鲁生赶紧问:此话怎讲?
“泮塘五秀”算是名牌标签。地处西关的泮塘风景秀丽,气候宜人,基土肥沃,十分适合种植水生植物,特别是莲藕、马蹄、菱角、茭笋、茨菇这五种蔬菜,因此被称为“五秀”,还被后人广泛地运用到各种的粤菜烹制之中。当地的小吃马蹄糕、马蹄粉,看一眼就要流口水。那红菱,主要拿来做菜吃的,后来成为小吃闲食。荔湾湖周边店铺兜揽生意都沾着“泮塘五秀”的光。
西门幻金说,前几年的某个初秋,她怀旧地浏览一番,原以为可以复制少女年华的时代,结果是商品大杂烩。当年,收摘菱角的村姑,划着像洗澡大盆似的木桶去摘菱角,旁人担心那桶盆会不会翻沉,其实是多余的。她们坐在菱角桶上,牵起水面菱角盘,把夹杂在根系里的红菱角,一只一只摘下来,放到桶里。这桶连人带物比原先重多了,也没有看到过倾翻过。这一幕恐怕永远看不到了,只是“红菱”的名声被冠于各种品牌,穿梭在市场里。
为了配合销售,商业街不时地播放着录音。有歌曲《采红菱》反复唱到:我们俩划着船儿,采红菱呀采红菱,得呀得郎有情,得呀得妹有心,就好像两角菱,也是同日生呀,我俩一条心------
采摘红菱,那红色坚果的菱角,却是两角菱,在水面双方是看不到菱角的,只有将菱盘提起来,藏在里面的菱角才先露出了,当你采摘时要小心谨慎,那两角尖可是会扎破手的。当你摘下这只菱角时,会发现它的对面还有另一只,这个就叫对生,成对的,所以歌词比喻一对恋人,说好像两角菱,是同日生。
周鲁生又问:这一盘菱开花结果,就这么两只菱,那产量也太低了吧?
郎景川告诉:产量很多,一盘菱结果经常不少于十几只菱角,水面上一整片都是菱盘,密集得很,该有几千斤上万斤吧!夏末初秋,采菱女一边收获,一边卖出,得要卖好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