袂拭面涕沾袍。颜渊死,子曰:“噫!天丧予。”子路死,子曰:“噫!天祝予。”西狩获麟,孔子曰:“吾道穷矣。”《公羊传》在解释时所说的“有王者则至,无王者则不至”和“吾道穷”是《谷梁》和《左传》所没有的。最能够代表公羊学派观点的这两句话,意味着什么?公羊学派儒家观点告诉“麟为孔子受命之瑞”。
到了东汉时期,王充对“狩获死麟”给出“人以示孔子”的解说。对孔子当时的表现,儒者说之,以为天以麟命孔子,孔子不王之圣也。换句话说,孔子领受天意安排,是不做君王的圣贤伟人。
后来的何休对此却另有一番解说。何休作为东汉一个学识渊博的今文经学家,著有《春秋公羊解诂》,影响极大。又值谶纬之学在汉朝很有市场,何休将孔子视作先知之明,解释说:“夫子(孔子)知其将有六国争强,从(纵)横相灭之拜,秦(皇)项(王)驱除,积骨流血之虞,然后刘氏(刘邦)乃帝。深闵(悯)民之离害甚久,故豫泣。”这段话很明显告诉说。孔子具有先知先明,预测汉朝迎来祥瑞,社会安定。可以看出公羊家又将“麟为孔子受命之瑞”改变成了“麟为汉将受命之瑞”。李峤接受这种观点,于是用诗句“汉祀应祥开”容纳“麟为汉将受命之瑞”情节,诗人将麒麟主太平、长寿的祥瑞寓意通过“汉祀”表达出来。
麒麟是什么样子,谁也没见过,只是有传说而已,即便是传说,也是有不同版本。其一传说麒麟是古代的仁兽,集龙头、鹿角、狮眼、虎背、熊腰、蛇鳞、马蹄、牛尾于一身,乃吉祥之宝。李峤的第二联“奇音中钟吕,成角喻英才”描写麒麟声貌,它具有钟吕般乐器的声音,近似雷鸣,美妙绝伦;又有奇特的麟角——头上有一角,角端有肉,用来比喻德才兼备,也就是英杰之才。
“画像临仙阁,藏书入帝台”这第三联诗句里讲述了麒麟阁的故事,麒麟阁为汉武帝刘彻建于未央宫之中,因汉武帝元狩年间打猎获得麒麟而命名。后来主要用于藏历代记载资料和秘密历史文件。
这也是一个传说,汉武帝时曾得到过麒麟。据载:元狩元年冬十月,帝行幸雍祠五峙,获得“白麟”,主祥瑞,帝作白麟之歌,为此将原来的年号元朔改为元狩,以庆吉祥。此外,他还修筑了麒麟阁,赏赐群臣白金。汉宣帝甘露三年即公元前51年,画功臣霍光、苏武等11人图像于阁,以表其功。后世多以“麒麟阁”或“麟阁”表示卓越的功勋和最高的荣誉。如高适《塞下曲》:“万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画图麒麟阁,入朝明光宫。”李白《塞下曲》:“功成画麟阁,独有霍嫖姚。”又有诗句“麒麟阁上春还早,著书却忆伊阳好。”
在尾联“若惊能吐哺,为待凤凰来”里描写了“周公吐哺”的故事情节。周公为后世为政者的典范。孔子的儒家学派,把他的人格典范作为最高典范,最高政治理想是周初的仁政,孔子终生倡导的是周公的礼乐制度。仁政应验了麒麟仁兽之仁义。
话说周武王去世,周成王幼小,尚在襁褓之中。周公怕天下人听说武王死而背叛姬周朝廷,就登位替周成王代为处理政务,主持国家大权。管叔和他的诸弟在国中散布流言蜚语,说:“周公将对成王不利。”周公就告诉太公吕望、召公奭说:“我之所以不避嫌疑代理国政,是怕天下人背叛周室,没法向我们的先王太王、王季、文王交代。三位先王为天下之业忧劳甚久,现在才刚成功。武王早逝,成王年幼,只是为了完成稳定周朝之大业,我才这样做。”于是坚持辅佐成王,而命其子伯禽代自己到鲁国受封。周公告诫伯禽说:“我是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在全天下人中我的地位不算低了。但我却洗一次头要三次握起头发,吃一顿饭三次吐出正在咀嚼的食物,为的是起来接待贤士,即便这样‘捉发’、‘吐哺’,还怕失掉天下贤人。你到鲁国之后,千万不要因有国土而骄慢于人。”
周公语录“然吾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意谓洗发时多次挽束头发停下来不洗,进食时多次吐出食物停下来不吃,急于迎客。后遂以“周公吐哺”等比喻为了招揽人才而操心忙碌。形容礼贤下士,求才心切。后用为在位者礼贤下士之典实。
李峤诗句的凤凰,象征天下贤士。之前的三国曹操作诗《短歌行》:“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周鲁生介绍说,杜甫有诗句“君不见徐卿二子生奇绝,感应吉梦相追随,孔子释氏亲抱送,并是天上麒麟儿”;又有诗句“麟角凤觜世莫识,煎胶续弦奇自见”。在唐诗,有李咸用“凤雏麟子皆至交,春风相逐垂杨桥”,有权德舆“家承麟趾贵,剑有龙泉赐”等诗句,宣传了麒麟文化。
麒麟文化对民众影响很多,尤其是在赞美和祝愿方面。比如民间多以“麒麟儿”、“麟儿”、“麟子”等为美称,去赞扬别人家的孩子。以“麟子凤雏”比喻贵族子孙或名人子女;以“麟趾”祝颂子孙贤惠;以“麟趾呈样”作为结婚喜联的横批,祝颂生育仁厚的后代,以“麟肝凤髓”比喻稀有的美味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