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章 初唐诗坛玉簪花趣说贺知章(下)(2 / 6)

唐诗百花艳 蛋仔金 10388 字 2017-07-26

玉,清香怡人,将它视作中国古典庭园中重要花卉之一。玉簪花具有绰约的风姿,洁雅芬芳的神韵,被诗人看作高洁的象征而歌咏。

宋朝韩琦《玉簪》诗:“春早凡花百种荣,秋芳能得几多名?仙家八月灵葩发,不与寻常俗艳争。”赞美玉簪花在秋季开花,不与百花争春斗艳的高贵品质。

唐朝罗隐写道:“雪魄冰姿俗不侵,阿谁移植小窗阴?若非月姊黄金钏,难买天孙白玉簪。”面对娇莹玉洁的玉簪花,诗人称它是天上仙女所遗的白玉簪,如果没有月亮姐姐的黄金手镯,是很难才能买得到它,足见诗人对玉簪花的喜爱。

那么,唐诗咏玉簪花诗篇有哪些?

西讲:很抱歉,唐诗里很难找到玉簪花诗。歌咏玉簪的诗,更多的是指向玉质头饰以及比喻物。从四维编制《唐诗咏玉簪花》里选读,咏玉簪花的名篇可读卢纶《陈翃中丞东斋赋白玉簪》:

“美矣新成太华峰,翠莲枝折叶重重。松阴满涧闲飞鹤,潭影通云暗上龙。漠漠水香风颇馥,涓涓乳溜味何浓。因声远报浮丘子,不奏登封时不容。”

诗题中的“东斋”指宅邸书房,因为书房宅院种植白玉簪花,所以诗人借此歌咏。诗题告诉在唐代达官贵人的庭院中已有玉簪花栽培。卢纶作诗歌咏植物白玉簪花,巧借传说与典故暗喻玉簪花的高贵珍奇,描写运用比喻手法,将玉簪花形象为西岳华山中的太华峰,又为仙鹤,又为水中云上游龙。玉簪花香好像涓涓细水流淌。

又有钱起《送毕侍御谪居》诗句:“崇兰香死玉簪折,志士吞声甘徇节。”诗人用香花作起兴比喻。

周鲁生说他看唐诗后,借用传说典故咏玉簪花的,可读杜甫《楼上》诗,其中有诗句:“天地空搔首,频抽白玉簪。”

据说汉朝皇宫花园种玉簪花卉,其花含苞待放时,洁白似玉,形似簪头。传说汉武帝宠妃李夫人曾经取玉簪花搔头,显示超凡的靓丽秀美,此后宫女皆效仿之。玉簪因花而得名“搔头”、“搔首”。此趣被明朝李东阳描绘成诗境,其《玉簪》诗道:

“昨夜花神出蕊宫,绿云袅袅不禁风。妆成试照池边影,只恐搔头落水中。”

此时,西门幻金想起了贺知章的诗歌来,对周鲁生说,贺知章年逾86岁告老还乡的诗曲故事还没说呢。

周鲁生只得调整思路,话说起贺知章年逾86岁告老还乡的序曲故事来了。

当年,唐朝有一位叫姚鹄的,作诗《送贺知章入道》,全篇为:“若非尧运及垂衣,肯许巢由脱俗机。太液始同黄鹤下,仙乡已驾白云归。还披旧褐辞金殿,却捧玄珠向CW。羁束惭无仙药分,随车空有梦魂飞。”

贺知章在自己垂暮年纪中遇到盛况空前,他见好就收,主动从政坛上退休,回归家乡步入道教。此时,贺知章是风尘仆仆,也是风光无限地回到家乡。他面对镜湖——故乡的水土,以86岁高龄作诗《回乡偶书》二首。贺知章为读者留下了流传千古的两首绝句,让人感叹:顾长康啖蔗,先食尾;人问所以,曰:“渐入至佳境。”贺知章越老越会作诗,佳境更甜美,全篇如下: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销磨。唯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诗中的镜湖,可谓古时风水佳地。贺知章的家就乡在ZJ绍兴镜湖一带,古代叫镜湖,今名为鉴湖。相传黄帝或大禹铸镜于此而得名。鉴的词义含有镜的意思,因此,镜湖,今改名为鉴湖,理由可以站得住脚。如今的鉴湖还有长湖、庆湖、贺家湖、贺监湖等别名。其中贺家湖、贺监湖的命名与贺知章有关联。镜湖水面宽阔,泛舟其中,有在镜中游之感。

贺知章晚年的这二首诗,可归入抒怀作品,歌咏热爱家乡,这就是具有正能量的抒情诗。通过对回归故乡故土的描写,诗中一切话语、景语皆情语。第一首见证了贺知章是一位“老顽童”形象,第二首是通过家乡地域标志物抒发作者怀旧情浓。

无论是读诗还是听歌,“谁不说俺家乡好”!贺知章情往似赠,兴来如答。

贺知章的家乡地域标志是镜湖。镜湖具有独特的自然风光,在唐朝就有精致的描绘。

李白《夏歌》:“镜湖三百里,菡萏发荷花。五月西施采,人看隘若邪。回舟不待月,归去越王家。”

孟浩然《与崔二十一游镜湖,寄包、贺二公》:“试览镜湖物,中流到底清。不知鲈鱼味,但识鸥鸟情。帆得樵风送,春逢谷雨晴。将探夏禹穴,稍背越王城。府掾有包子,文章推贺生。沧浪醉后唱,因此寄同声。”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名句:“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

贺知章的热爱家乡如同屈原的热爱祖国一样,都具有正能量的精神支柱作用。不忘故土,热爱家乡的理念,悄悄地流淌在诗人的作品中。贺知章年逾86岁告老还